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591070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9
《简谈接续传统播扬时风——刘旦宅画集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谈接续传统播扬时风——刘旦宅画集序导读:现在请大家鉴赏的文章是画家和玄想方面的大学生毕业论文提纲。本篇文章有利于同专业方向的大学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写作毕业论文范文前写作和查找资料有清晰思路。刘旦宅(1931~2011),原名浑,后改名旦宅,别名海云生,浙江温州人.1931年3月生,2011年3月2日,逝世于上海.自幼喜绘画.1941年便温州举办"十龄童刘粟画展".1949年后,上海市大中国图书局、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绘画.1985年后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擅长中国古典著作人物画.绘《红楼梦十金钗》邮票,曾获1981年全国
2、邮票最佳奖.1985年获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颁发的《中国体育美术展览》荣誉奖.作品有《刘旦宅聊斋百图》、《石头记人物画册》等.本刊特刊登卢辅圣作"刘旦宅画集序"以纪念画家,标题为编者加.为画集撰序难.为名家画集撰序尤难.首先,文字与绘画分属两种迥然异趣的表达方式,很难互为阐释.绘画以感觉为中介,通过形式构成的法则,与主体寻求形象的内型.文字以思想为中介,通过语意构成的法则,与主体寻求观念的内型.双方都必须依靠自身的独立存,自的无边混沌中找到自为的秩序,无限的外部环境中辟出有限的内部环境,无休止的被动性与异的包围圈中,营造起安全和平的自我实
3、现区.此,一方的合理存,恰恰建筑无视于甚或歪曲和破坏了对方原生态的基础上.管自古迄今,有不少画迹随文字形式而流传,但事实上,被流传的内容早蜕变为文字的语义素材,与绘画本身相去甚远"了.顾恺《画云台山记》以无法恢复为画作,缘由盖于此.其次,序文于画作,总是后者预先存,前者往往为后者左右.果说,文和画人们作为憩的家园,而彼此间的匹配有人们赖以交往的道路,那,序文非得向着画作的方向构筑,非得与保持主动的联系,虽然仍重堂复无,蜿蜒多姿.这造成了文字自律性的先天缺陷.至于名家画集,个人风格较为成熟强烈,社会认较为稳定广泛,对序文的圈限便更大,倘不
4、是大手笔,即使与画作出一人手,也难免捉襟见肘.唯其是,一般画集序言多从笔者印象的角度,对画品或画家做些介绍、评价,祝颂或事务性记述等局外的关照.然而刘旦宅先生却不满足于此,他希望这本新画集的序言是一篇颇具价值的文章,而且,为了论文的完整性,以随意批评他的画作,任意发挥与无关的的内容.这种对的理解与大度,对后学的厚望与鼓励,使我大受感动.但时,与其说由此减轻了我的畏难情绪,毋说恰给撰序难增加了分量.为撰序难是一种客观存,而刘先生的要求其实反比一般人更高、更深、更无从措手.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集中观赏了刘先生准备编入新画集的近作,且聆听了
5、他关于绘画的许多想法.也许,作画比撰序还难.一位有抱负的画家,尤其是名画家,不能不面对一个两难的问题:一方面,他必须置身于历史大师的成为参照系的绘画史面前,从绘画本体论意义上衡量自实现的价值:另一方面,他又必须投身于当代观众的喜为试金石的现实性中,通过绘画社会学效应来检验自实现的价值.一位严肃的撰序者,管也无法回避样性质的两难问题,却往往能利用解释学原理缩其难度.伽达默说过:"作品对阐释者说话的时候,真正的意义不取决于以及原来读着的情形,不能与他们相等,为意义总是部分地由阐释者的历史环境至全部客观的历史进程共决定的."(《真理与方法》)
6、不必而且也不能把和读者的意图作为阐释的目的和标准,易于保证主体性的实现,只要自真想保证的话.是,画家作画,虽然有再多自娱和自我表现成分,终究难以超脱到忽视至无视于历代大师和当代观众存的自主程度.而当画家的修养越高、立志越大、名声益隆时,两难的程度也更形剧烈.刘旦宅绘画的最大特色,我看于对两难采取了巧妙的中庸态度.众周知,"五四"美术革命的锋芒,是对准传统文人画的逸气和写意,亦即避世与淡泊心态的.为避世易使画家和玄想大学生毕业论文提纲民族精神损失活力,淡泊则以牺牲人的某些欲求和能性为代价.然而,把民族精神的衰弱归咎于艺术,从而以彻底反文人
7、画传统的写实途径来倡导社会的责任感,却使一介本来高层次的文化内涵,失落于低层次的短暂功利目的中.这种艺术上的倒退现象,一直要到八十年代,得以逐步地认识和改变.相形下,刘旦宅应该说是较早能摆脱这种时代流感的少数中国画家一.他创作于七十年代的《离骚图》、《红楼梦图册》,八十年代初的《擎鞠图》、《群玉山》、《太白观瀑布》等等,都是以迂回方式绍述传统,且努力吸收传统文人画闲情逸致的精心作.倘若换个角度看,刘旦宅绘画的成功,又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对社会心理的顺应.且不说其早期成名作《河清有日》,是当时政治形势下的产物也不说《红楼梦》和《历代诗人》,是
8、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经验型题材单画风的雅俗共赏这一点,不难窥见,创造主体与接受主题的对应,处于一种开放的情境中.那通俗而优雅的造形,淋漓而婉约的笔墨,闲适而清新的意致,绮丽而温文的情趣,至诗书画印合一的传统文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