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生成机制:基于经济转型的

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生成机制:基于经济转型的

ID:23587147

大小:56.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09

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生成机制:基于经济转型的_第1页
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生成机制:基于经济转型的_第2页
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生成机制:基于经济转型的_第3页
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生成机制:基于经济转型的_第4页
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生成机制:基于经济转型的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生成机制:基于经济转型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生成机制:基于经济转型的[内容摘要]本文从经济转型的视角,提出了一个分析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生成机制的理论框架。该框架表明,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源于财政分权的地方政府行为的差异,和源于政治集权的银行主导型融资结构的结合,使得我国银行在各地区分别积累起了因经济周期、金融财政化及政策干预等原因而导致的巨额不良资产,从而使得这些不良资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企业所有制结构特征。因此,要阻止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不能仅仅依赖于金融体系的改革,还必须进一步改革财政分权制度,完善分税制,实现地方政府

2、行为的转变。  [关键词]不良资产;经济转型;财政分权  Abstract:Thepaperprovidesatheoreticframeechanismenon-performingloansinChinastate-oeentbehaviorsandstate-oplaykeysrolesinexplainingChina’snon-performingloans,butallthesefactorscanbeseenasendogenousfactorsofChinaeconomictransi

3、tionintheframeingloans;economictransition;fiscaldecentralization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问题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自1999年以来,中国曾先后多次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进行了剥离。1999年4家国有商业银行向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口剥离了近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2003年底核销了建行569亿元、中行1400亿元损失类贷款,2004年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又分别剥离了1498亿元和1289亿元的可疑类的

4、不良资产,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剥离了包括损失类和可疑类在内的不良资产近7050亿元。[1]这些不良资产的剥离以及随后的国家再注资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再注资、股份制改造以及商业银行强化内部控制和管理能否阻止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人们仍然心存疑问。(fw.ΝsΕΑc.编辑)  表1给出了1994—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和不良资产余额的估算情况。剔除政策性剥离因素后,近12年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平均高达37.51%,占GDP比重在20%

5、以上,1994—2003年10年间剔除政策性剥离因素后不良资产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均超过150%。从表1中也可以看到,虽然从2002年起国有商业银行按五级分类标准调整后的账面不良资产余额和不良资产率连续实现了“双降”的监管目标,但是如果剔除政策性剥离因素后,不良资产率和不良资产余额并没有显著的下降,不良资产率一直处于35%的高位上。此外,截止2005年年初,城市信用社的平均不良资产率也仍然高达30%以上。[1]在监管当局采取多种积极的改革措施、商业银行不断强化内部控制和管理的前提下,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6、仍然高居不下的事实表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非常艰巨和复杂,需要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特殊性作进一步深入研究,进一步去追问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根本成因,以便在国有商业银行陆续实施股份制改造后,真正能够从机制上控制国有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的形成和累积。  表11994—2005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和不良资产余额    注:(1)将1994—2001年每年的账面不良资产率均加5%,得到按照五级分类标准的不良资产率;(2)从2000年开始每年不良资产余额均加上剥离的13932亿元、20

7、03年开始再加上剥离的1969亿元、2004年开始再加剥离的2787亿元,2005年再加上剥离的7050亿元,得到剔除政策性剥离影响后的不良资产余额。  资料:施华强(2005)、谢平和李德(2003)、国家银监会网站、国家统计局网站、国家财政部网站。  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长期在高位徘徊,但是我国却没有像世界许多经济体那样出现系统性银行危机,而且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还表现出一些独有的典型特征:一是地域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理趋同性”特征;二是在不良资产中借款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具有明显

8、的“企业所有制性质趋同性”特征。所谓“地理趋同性”特征是指尽管同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在不同地区的分行不良资产率相差较大,但对于不同的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其不良资产率具有非常近似的地区分布特征,在比率低的地区,各家商业银行(或分行)的不良资产率都低;而在比率高的地区,各家银行不良资产率都高。易钢就指出“银行不良资产率高低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这一事实是基于对各种所有制类型的银行的一个普遍观察”。[2]李杨等的经验研究也表明中国的不良资产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