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575589
大小:84.6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9
《高中语文课堂实效性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中语文论文亦“动”亦“静”总相宜-------高中语文课堂实效性探究【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很多语文老师在课堂中不时地制造一些所谓的“惊喜”,为活跃课堂气氛真是花样百出。笔者认为,我们既要强调课堂中的“动”,也不能忽视课堂中的“静”。“动”是课堂的美好景致,而“静”是课堂的最深沉淀。唯有“动”“静”相宜,才是语文课堂实效性真实而完整的体现。【关键词】“动”“静”语文课堂实效性新课程改革以来,创设高效和谐的语文课堂成为语文老师苦苦追求的目标。为此,大家也做了不少尝试。我认为,高效课堂应该是“动”与“
2、静”有机结合的课堂,这两者相互交融,缺一不可。语文课只有做到“活”而不“浮”,“实”而不“死”,才能真正地奏出和谐的音符。一、“动”是课堂的美好景致,是“静”的外显要想让语文课堂具有实效性,有时候就应该让老师“沉”下去,让学生“浮”上来,也就是让学生“动”起来。我这里所强调的“动”绝不是追求表面的虚华热闹,“动”就要“动”的适度、有效。我在此强调,我这里所说的“动”主要是指学生的“动手”,是外动内静,它将是课堂的美好景致。(1)“动”起来——全员参与的有效性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师生采用一问一答式,当
3、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更多的学生满足只是听讲,而不动脑筋。还有一部分注意力可能不集中,教师对整个语文课堂缺乏整体的掌控。而现在的所谓的“活”课堂愈演愈烈时,很多教师也飘飘然了,一味陶醉在这种“动”上,热闹上,殊不知这只是部分学生的秀场,而很多学生都成了无聊的“看客”。这些都是语文课堂的最大的误区。所以我认为让全体学生动手去写非常有必要。表面上看,在这么有限的课堂里让学生动手去写,好像很浪费时间,其实不然。学生动手写,对学生而言,每个学生都有事做,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老师而言,趁
4、这段时间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全班交流。我的经验是上课随时随地让学生动动笔。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让学生作书面赏析;就某个情节,可让学生动笔发一通感慨;就某一段话,可以作一句话评论。在诗歌鉴赏时,可以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出诗句的意境;可以就某一句诗,展开自己的评论;可以就某个诗人,写出自己的直观印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形式要多样化,激发学生动手的欲望。而且一定要在学生完成后,选择学生中典型的答案来读,让学生一起来品评,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说说自己的观点。全员参与,师生互
5、动,效果自然比较明显。(2)“动”起来——思维训练的有效性有些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初中的时候语文考得很好,为什么到高中后就力不从心了呢?那是因为初中的时候背诵、记忆的东西比较多,但这样就淡化了动手能力,思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初中的的学习方法本来就不能完全适应高中的学习,若再缺乏动笔的习惯,思维就更5不能向纵深发展,就会造成高中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所以无论如何,课堂都要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动笔的时间和空间。首先我认为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反复地练和写,反复地思考,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精髓
6、。有些时候让学生口头回答,学生也许能粗略地答出,但是他们不一定能真正地理解,思维自然受到限制,而且他们对解题技巧的领会也远远不够,特别是高三复习。比如在诗歌鉴赏部分,我结合了很多专家的鉴赏方法和自己的一些鉴赏心得,编成讲义发给学生。讲义上每一部分都有鉴赏步骤和解题技巧,内容看起来似乎非常有效。我提问时,学生颇下了一番苦功,都能流利地回答。我对这一专题的复习信心满满。但是一到考试,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学生回答前言不搭后语,回答不在要点上,步骤漏点或者根本没有步骤。我这才意识到,学生当时是死记硬背,根本
7、来不及消化,所以一到实际操作就会乱套。看来反复地练还是非常重要,让他们的思维能在练中形成一个体系。我就换了一个思路,先精选一道诗歌鉴赏题,由我先动手,按照讲义中的鉴赏方法进行赏析,并快速打到幻灯片上,详细进行讲解,让学生注意“踩分”。并以此为范例,让学生拿出纸,人人动手写,进行另外一首诗的鉴赏。我在课堂上巡视,有针对性地挑出几个典型的答案,也打到幻灯片中去,让学生评评议议,给出得分,修改答案中的不足,并在纸上修改自己的答案,答案不提倡千篇一律,但是要点不能遗漏。这样动手之后,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
8、解题技巧,思维也就有了完整的体系。其次,我觉得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有利于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锐性。授课内容结束后,我们可以精选几道与上课内容紧密相关的习题,内容不宜多,一般一至三题就行了,并且要有时间限制,教师可以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以便查漏补缺;而学生通过练习既可以巩固学过的知识,也可以训练思维,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3)“动”起来——错题纠正的有效性 在学习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许多题目即使老师讲过考试考过,但还是会再错。这些错题的背后,往往隐藏了学习的不深入、不透彻、不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