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针药并举治疗抽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针药并举治疗抽动【关键词】针灸疗法 中医药疗法 抽动-秽语综合征 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以运动、语言和抽动为特点的行为障碍综合征。本病多见于小儿,其症状可见频眨眼睛,头、躯干、上下肢的小抽搐,喉部发出奇特的叫声,或者个别音节、字或句子说不清楚,或说出骂人的话等。中医文献中无此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瘛”、“颤振”、“慢惊风”等范畴。近5年,笔者采用针药并举治疗本病46例,收到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46例患儿均来自本院门诊,年龄6~14岁,诊断符合《临床神经病学》[1]多动秽语综合征诊断标准。其中
2、,男37例,女9例;病程最短7个月,最长3年。全部病例临床表现为不自主发出“哼”、“啊”等声音,伴头面部和全身多部位抽动,如眨眼、皱额、撅嘴、吐舌、蹙眉、摇头、耸鼻以及蹬踢足、屈肘、弯腰等,抽动多从头面部开始,有或无秽语。 2辨证分型 心火内炽型:28例,表现为多动善怒,挤眉弄眼,喧扰不宁,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大声叫喊,甚至狂妄大骂,舌绛,无苔,脉弦数或洪数。肝火上炎型:11例,表现为做事虎头蛇尾,游戏时不能耐心等待,抢夺他人东西,多动不安,挤眉弄眼,抬肩踢腿,日夜不知疲倦,甚至殴打小同伴,舌质红,苔厚腻,脉细弦或弦数。脾肾两虚型:7例,
3、表现为纳呆厌食,心烦多动,不能长时间学习功课,玩耍有始无终,做事不加思考,不能静坐,夜寐不安,自汗或盗汗,四肢发冷,流涎梦多,遗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或细缓。 3治疗方法 3.1中药治疗 3.1.1心火内炽型 予清心安神汤:莲子心2g,广郁金、赤芍、栀子、蝉蜕各6g,生地黄30g,薄荷叶、甘草各5g。随症加减:口舌糜烂、口臭者,加生石膏30g、黄连3g;目赤多眵、腹胀便秘者,加大黄、黄芩各10g;狂躁打骂人、睡眠不好者,加安宫牛黄丸,每次1/3丸,日2次,开水化服。 3.1.2肝火上炎型 予平肝镇静汤:珍珠母、制鳖甲各30
4、g,生百合15g,钩藤、夜交藤、生白芍、炒酸枣仁、生地黄、柏子仁各10g,当归、玉竹、炒白术各6g。随症加减:口舌生疮者,加生石膏30g、龙胆草6g,去炒白术、当归;大便燥结、小便黄者,加白茅根30g、大黄10g,去白术、当归、鳖甲;失眠多梦者,加朱砂0.6g,分2次冲服;发热狂躁者,加羚羊角粉0.6g另煎频服,或珍珠粉0.3g冲服。 3.1.3脾肾两虚型 予健脾益智汤:生黄芪15g,党参、益智仁、枸杞子、炒酸枣仁、熟地黄各10g,炙远志、石菖蒲、五味子各6g。随症加减:纳差厌食者,加炒白术6g、谷芽10g;大便稀溏者,加煨肉豆蔻6g;
5、心悸者,加龙眼肉10g;遗尿者,加楮实子、升麻各6g;四肢发冷者,加熟附子、桂枝各6g。 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温服。10d为1个疗程。共治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2针灸治疗 取穴:内关、神门、丰隆、百会、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公孙、太冲。眨眼加丝竹空、攒竹;摇头加翳风、天柱;尿频加气海、鱼际;耸鼻加印堂;撅嘴加承浆;流涎者,针刺地仓。操作:患者取仰卧位,采用30号1~1.5寸毫针,局部酒精棉球常规消毒,依次直刺或斜刺穴位,有针感后留针30min,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d,再进行下一疗程,共治3个疗
6、程后观察疗效。 4临床疗效 疗效标准:治疗后症状消失,精神状态佳,在诱因作用下不发作为痊愈;发作的频率明显减少,症状波及的范围明显缩小或发作的间歇期明显延长为好转;症状发作的频率、波及的范围有一定的改善,在诱因作用下易发作为减轻;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变化。结果痊愈21例,好转10例,减轻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67.39%。 5讨论 现代医学对抽动-秽语综合征发病机制的认识尚不清楚,认为可能与精神因素、遗传、胚胎发育及感染造成的大脑基底神经节发育及功能障碍有关,缺乏相应的药物进行拮抗。抽动-秽语综合征病位在脑与肝、心、脾、肾,属本
7、虚标实之证,其本在于脾肾不足,其标为心肝火旺,虚风内动。肝开窍于目,肝胆属风木二经,内寄相火,肝藏血,故血不足则风内生,而频眨眼睛。脾胃虚弱,血乏生化之源而生风,则出现不自主地张口或噘嘴。肝气横逆,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生,上逆于脑,蒙蔽神志,故见秽语不止。笔者认为,心火内炽型多因家教过严,劳多逸少,导致气滞郁结,心火内炽,火扰神明,心神不宁。肝火上炎型多因娇惯过度致怒气伤肝,肝火上炎,心神被扰。脾肾两虚型多因病久身虚,脾肾两虚,心肾失交而致。笔者根据辨证分型分别治以清心宁神、平肝镇静及健脾益肾之法,而达到解肝郁、补肝血、健脾胃、化痰浊、熄肝风
8、的目的。针刺内关、神门、百会宁心安神;太冲、百会平肝熄风;公孙、三阴交、中脘、丰隆、足三里健脾胃、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祛湿化痰;三阴交、足三里还具培元扶正之功。针药合用,作用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