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542236
大小:10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08
《文学类课文评点的实践与功效浅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学类课文评点的实践与功效浅探 一 古人评阅文学作品,除加评语以外,还喜欢在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加上圈点,故有“评点”之谓。而所谓的评点之“点”,实际上就是圈点之意。它不像“评”那样以明确的语言来作评判,论说高低,分辨优劣,而是用一种符号来作提示或标记,通常有点和圈两种,也有用画线条来作标示的,其意义则与圈、点相同。汉代所谓的“点”,是指用笔在不必要的、多余的、写错的或不适当的字旁加点去掉,称为“点灭”。到宋代,有些入在诗、文的关键之处用笔抹画或点出来,称为“抹”“涂抹”或“抹笔”,以作提示,并与简短的评语结合在一起,成
2、为完整意义上的评点。 就评点的形式而言,诗歌散文,多为眉批、尾批、旁批、题下批、夹批。小说戏剧,除以上形式外,书前还有一段读书法,谓之“总评”;每个章回还有回前总批或回末总批;评点的墨色以朱笔和黄笔为主。评点中的评语有长有短,通常说来,诗歌、散文的评点以精练见称,而小说、戏剧中的评语篇幅稍长,较重文采和口语,特别是一部小说前的读法之类,如金圣叹的“读水浒传法”、毛宗岗的“读三国演义法”、冯镇峦的“聊斋志异读法”、太平闲人的“石头记读法”等,都是文茂思深的上好评点,是我国文学评论中的优秀和典范之作。8 中国古代许多优秀的
3、文学作品,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已经不完全是以单纯的文学形式存在,而往往与评点结合在一起,以一种评点文学的形式出现和存在,有些甚至不止一种。也就是说,这种批评和文学同时并存的特殊文学现象或文学形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是普遍存在着的。评点赋予作品以崭新的生命,且生生不息。有的评点与作品水乳交融,构成庞大的体系,甚至成为一门庞大的学问。比如《红楼梦》及其各种评点、研究,共同构成了“红学”。 将这种优秀的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与鉴赏方法运用于语文课堂,效果该当如何呢? 二 在课文读解过程中运用评点方法,常常能够直击文章灵魂,激
4、发思维的火花;评点思维的灵动性与逻辑思维的严谨性相结合,常常使得课堂活泼而谨严。这种神来之“评”“点”,往往还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为课堂带来活力与生机。评点往往能一语点破精妙,生动传神,引发读者醍醐灌顶式的顿悟,甚至能直接在作品、作者和读者之间架起一道桥梁。 评点法几乎可以囊括所有的问题,如艺术技巧、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等;涉及的文学领域也十分广泛,诗、词、曲、赋、骈文、散文、小说、戏剧,乃至民歌都有人做过评点。借鉴文学评点所涵盖的主要理论,在课文读解过程中,我们可以就某些字词或句段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或对
5、整篇文章的结构、内容等的艺术特色进行评说,或对作家的创作特色、创作背景与创作历程等进行探讨。8 其一,古人评点常从整体着眼,对文学创作的性质、规律、特征等进行理论总结,包括创作动机问题、心理与情感问题、艺术思维以及谋篇、布局、语言等问题,还有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思维问题等,均可为我们所借鉴。 在课堂评点活动中,注重提升整体阅读的意识。比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这里的“省”字,教材注释为“曾经”,有些费解、曲折。很多参考书把它注释为“省察”,读音xing,但这与对句的“空”字不对仗,因为“空
6、”是副词,而“省察”之“省”是动词,失对。那么“省”怎么解呢?我们认为,“省”有“减少”的意思,然后再引申为“略微”,是副词,读音sheng。“省识”就是“略识”、就是“不识”,这样既与“空”形成对仗,同时这一句又紧承“一去紫台连朔漠”,指出昭君悲剧一生的原因,且具有讽刺与批判的感情色彩。“环佩空归夜月魂”紧承“独留青冢向黄昏”,同情昭君的愿望,具有感伤色彩。颈联与颔联既具有“转”的关系,颔联主事,颈联主情;又具有“承”的关系,第五句承第三句,第六句承第四句。如此阅读评点,整体阅读意识得到加强。 还可作比较评点。如《苏武
7、传》中,张胜“许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王“许之”;《鸿门宴》中,项王“许诺”。三处“许”,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评点中,学生揭示出这三处“许”的要点:(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日:“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张胜之“许之”,何其轻易也!为一己私情,不顾国家大局,自私轻率“许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项王此时“许诺”与
8、开篇“大怒”8形成鲜明对照。这两处表现,表明项羽办事情很情绪化,属于“跟着激情走”的人,理性不足,缺乏政治的敏感与警觉。总结:项羽有勇无谋,缺乏智谋,寡谋轻信,愚蠢“许诺”。(廉颇送赵王赴渑池之会,相约“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赵王爽快许诺,显示人物性情与心胸:赵王识大体,信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