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老子辩证哲学思想探微

试议老子辩证哲学思想探微

ID:23531673

大小:57.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08

试议老子辩证哲学思想探微_第1页
试议老子辩证哲学思想探微_第2页
试议老子辩证哲学思想探微_第3页
试议老子辩证哲学思想探微_第4页
试议老子辩证哲学思想探微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议老子辩证哲学思想探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议老子辩证哲学思想探微老子辩证哲学思想探微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老子辩证哲学思想探微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老子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现代性与现实作用越来越广泛地为世人所认识。本文通过对老子思想最突出的辩证学术特色进行阐释,以充分展示老子思想的博大与精深,并对老子思想对现代人们的生活的指导作用以及学术研究作用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老子;道家思想;辩证哲学  1003-949X(2009)-04-0098-02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春秋末年,写下《道》《德》二篇著作,世称《道德经》或

2、《老子》,是道家学派也是中国思想最为重要和最具水平的经典著作。  在中国2000多年文明发展史的历程中,虽然儒学作为官方学说上中国学术发展的主流,但是老子道家思想一直没有消失过,稳稳在中国学术思想领域占据着一席之地,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一、老子辩证思想研究的时代背景    20世纪的中国,当学术界掀起了一股对儒学进行改造和批判的洪流时,不少思想家将自己关注的目光投向诸子的学说,试图从其中寻找到重构中国哲学新的“生长点”,这其中就对老子关注尤多。  而现代,老庄道家哲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时代精神的产物,以及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受到了更多的关

3、注。80年代在台港地区老庄研究的热情十分高,成果也十分丰富,甚至在学术上产生了一股称之为“新道家”的思潮,可见影响之盛。在国外,西方学者对于老庄道家思想也怀有很大兴趣。一大批西方和东方的科学家、科学哲学家,都非常关注老子,并且对其学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其中最著名的有:英国科学家卡普拉、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和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等。北京大学教授李零1993年访美,回国以后著文说,“西方人对中国思想一见钟情的必定是道家,对儒家老是提不起兴趣”,因为道家“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无论是对宇宙、生命、社会,还是其他理由的关心,都比较容易同他们

4、的传统合拍,比较容易同他们所心理沟通”。  为什么在现代社会老子的学说会越来越广泛地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什么在儒家思想处境尴尬时,老子的学说却能被西方学者以及科学工接受并受到他们高度的肯定?我想主要源于老子建立起了一整套系统的哲学体系,思辩性与哲理性突出,显示出更多的纯哲学意味,对现代社会发展能起到不同于注重内圣外王,修身治国儒家思想的作用。  老子思想中其核心的概念范畴是“道“,老子通过对道的阐释,将矛盾普遍性及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及互相转化思想贯穿了起来,并由此建立起一套具有实践作用的处事哲学,具有浓厚的唯物辩证法意味,这也使得老子思想异常现代化,十分

5、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同时通过对老子辩证哲学思想的研究,也将有利于我们对以儒家传统建立起来的中国社会体系进行更加深刻的反思,有助于我们不断丰富完善我们现有的文化思想,找到一条真正有利于中国文化振兴的新的道路。    二、《老子》的辩证法思想释意    1.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思想  老子认为事物都是有始有终,经常变动的,这种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他对“道”的作用和功能阐发上。“道”是老子思想中最高的范畴,首先他认为“道”是产生万物的根本,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仅如此,事物的运动、变化也都是“道”作用的结果。所以“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

6、或强或羸,或载(安)或隳(危)。”(二十九章)“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用以说明具体的事物的是运动变化的。老子承认事物的运动、变化,而且认为万物运动是循环往复的,所以他说“万物并作,无以观复”(十六章)再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关于运动和静止,是哲学中重要理由,“动”与“静”也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的一对范畴。老子对动静的关系也有明确的理解,他说,“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十六章)。万物的“根”是道,“归根曰静”。在这里老子认为认为“道”也有其“静”的一方面;而且“静”又是主要的。这与老子的社会实践观也是统

7、一的,他在实践中特别强调清静无为,认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二十六章),“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六十一章)。  2.矛盾普遍存在的思想  老子已经意识到“道”这一逻辑概念、范畴的发展、变化与运动,但是其理由何在呢?他提出“反者道之动”(四十章),认为“道”包含着两种相反因素的相互作用,这是“道”发展、变化、运动的内在动力。因而他列举了有无、大小、长短、刚柔、祸福、虚实等几十对正反相对的概念,说明矛盾的普遍存在。而且还对矛盾双方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他认为“有”与“无

8、”,“长”与“短”等等,都是以其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