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结尾的语言艺术

浅谈课堂结尾的语言艺术

ID:23523557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8

浅谈课堂结尾的语言艺术_第1页
浅谈课堂结尾的语言艺术_第2页
浅谈课堂结尾的语言艺术_第3页
浅谈课堂结尾的语言艺术_第4页
浅谈课堂结尾的语言艺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课堂结尾的语言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课堂结尾的语言艺术  摘要: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结尾形式;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193-01  儿童好动易变、有意注意时间短,所以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往往是孩子们最疲劳、注意力最分散、学习效果最差的时候。如果我们能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

2、在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的教学推向新的高潮,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良好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力争使课堂结尾体现以下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目标性  好的结尾,是为实现课时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课前备课时.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有的放矢地设计出符合既定教育教学目标、体现教材本身特点的课尾小结。例如,教学“正比例”5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正比例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学会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在三个目标中,以第二教学目标为主要目标。在小结时,教师必须以主要目标为依据.重点引导学生概括归纳出正比例的

3、量的三个条件:“同学们,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三个条件?”引导学生说出:(1)两种量相关联;(2)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3)相对应的量的比值(即商)一定。这样的课堂小结,着重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和实质,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对本次课讲授的知识结构、主线进行归纳总结。要尽力突出主题,纲目分明,同时指出容易模糊和误解之处,使学生理解难点,掌握重点,记忆深刻。  二、引导性  结尾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要立足于引导,让学生参与,展现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以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课

4、的结尾教师出下面两道思考题,引导学生回顾小结:1.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怎样推导出来的?2.分数的本质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互讨论,各抒己见,使同学们弄清了这两种问题。他们说:“我们先通过大小相等的三张正方形纸和三个大小相等的圆,用折纸的方法分别折出去,1/2,2/4,4/8,3/4,6/8,9/12并涂上颜色,从而我们直观的看到1/2=2/4=4/8;3/4=6/8=9/12。接着找出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5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分母不同的几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也可以把分子不同的几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

5、,等等。这样进行课尾小结,学生借助于原感知的内容,展现出对新知的抽象概括过程。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是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得到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而可以更好地指导练习。在学生理解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借助于联想,适当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在巩固新知识的同时,能举一反三,引起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开拓创造性思维。  三、针对性  结尾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因文因人制宜,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凡是学生难记、难理解、难掌握及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都应阐明。画龙点睛,有的课程或章节内容,讲课时需要详细推导,尽情铺陈。在课堂结尾时用二、三句话点明重点、要旨,更

6、显生动有神。犹如画龙先不点晴,而后点之则飞去矣。学生会有所顿觉,从而抓住问题的关键。  具有针对性的课尾小结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抓住主要矛盾。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都是每节课的主要矛盾,课尾小结就要通过揭示矛盾的实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  (二)教给方法。对于一些带规律性的学习方法要进行小结。  (三)预防错误。学生易错的概念、法则、公式可通过小结加以强调,引起重视,防微杜渐。例如解“求圆锥的体积”时,学生在计算时常常要漏掉乘以1/3。为了克服这种错误,教师在小结时应强调乘以1/3的道理,这样就会防患于未然。

7、  四、激励性  即教师根据周密筹划的授课进度与内容,进行设悬断课,使学生的欲望得到激励。例如教学《跳水》,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爬到桅杆顶端,孩子爬上桅杆去追猴子,遇到危险。故事发展到此,根据教学设计应在此断课,于是教师提问:“在这干钧一发的时刻,孩子是怎样脱险的呢?我们待会儿看看。”5这样的断课,能将学生留住,学生也急于了解孩子是怎样脱险的。  五、粘连性  这种方法,是指将与所授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外界因素灵活恰当地引入课内,教师借题发挥,粘连断课。运用这种方法,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和应变力。恰到好处地粘连,不仅可以活跃气氛,而且能增强课

8、堂教学的完美性。如教完《麻雀》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猎人带着猎狗走开以后,小麻雀和老麻雀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这时下课的铃声响了,听窗外,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