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522958
大小:10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8
《德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及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德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及启示 摘要: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著名的“双元制”,经过几十年的蓬勃发展,其理论和实践都已趋于成熟,特别是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方面尤为突出,使德国企业和学校的发展比翼齐飞。对其宝贵经验进行了研究,旨在促进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德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赵小丽(1986-),女,河南许昌人,东华理工大学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西南昌330013)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
2、7-0079(2013)07-0227-02 一、德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德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 1.物质文化方面7 (1)校园环境优美,呈开放性特征。德国的很多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将校园的自然景色、历史建筑和文化活动与城市共享,讲究融合与开放。绝大多数坐落在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环境良好的城市,着重对校园建筑和人文环境景观的建造,追求大学与所在城市之间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学校整体向社会开放,与社会交错融合,大门
3、两边一般没有围栏,有些被社区分割成不同的区域,甚至是名副其实的风景区,校园的园林建筑也体现出不同的美感,表达出智慧、正义、友好等不同的人文精神,实现了大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良性过渡。 (2)文化设施和教学设备齐全。图书馆内藏书丰富,学校内体育设施齐全,企业对教育进行生产性投资。企业拥有的相对雄厚的物质资源是实实在在的教学设备,很好的弥补了学校教学设备短缺的问题。企业的某些设备可能已不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但却可以用于支援高职院校的基础教学,从而用于学生的实践教学和基础性实习。完备的文化设施对于大学文
4、化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3)企业是工作场所,也是教学场所。德国的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企业利用生产车间,通过跟班劳动和模拟操作向学生传授职业技能,这是德国职业教育培训的最古老的形式,也是一直延续至今的方式,而且一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究其原因是因为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能使学生在现实条件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积累丰富的生产劳动经验,并能使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基本生产过程,懂得企业生产的管理情况,对企业的社会性和复杂性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精神文化方面 (1)大力倡导
5、学术自由。“学术自由”7理念最早由德国柏林大学提出。柏林大学的创始人洪堡先生提出新人文主义精神是学术自由精神在大学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即研究自由、学习自由、教学自由。德国的高职院校把这一精神发扬光大,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职业教育研究网络、职能多样的研究机构、范围广泛的研究选题和密切合作的研究方式,并且得到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 (2)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德国的高职院校把创新看做是保持学校活力和生机,紧跟时代步伐,乃至引领时代潮流的有力手段。他们会综合考虑,争取在校园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渗透进创
6、新思想,并把其渗透进学生的心里,从而指导他们的行为,这种创新也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相连。高校就应该为社会服务,应该凭借创新的热情和敏锐的社会嗅觉去发现社会的需要,从而引领时代潮流,把握社会脉搏。这样既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完全发挥,深深扎根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又刺激了学生的创新动机,对社会的发展起了向导和指示灯作用。 3.制度文化方面 (1)政府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如针对企业的培训章程、针对学校的教学计划,还有职业义务教育政策、职业培训促进政策等。这规定了企业的实践培训需依据培训章程来进行,高职学校
7、的理论教学需遵照教学计划来进行。义务教育政策的推行,促进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数量发展,促使德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基本推行了职业义务教育。职业培训促进了政策的实施,促使学校努力提供足够好、足够多的职业培训场所,以使学生获得足够多的培训机会,也促使高职院校在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上不断投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 (2)学校对学生选课的限制比较宽松,学生可以在不同系里同时注册,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计划安排在每学期比较自由地选课。专业课程不是以事实性的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而是让学生在尽量
8、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如何工作,最终获得独立完成工作所必须的职业能力。7 4.行为文化方面 (1)教师的授课方式多样化。德国高等学校的教授可以采用各种灵活的方法完成授课任务,课堂气氛特别是专业课气氛相对来说比较轻松。无论何种授课方式都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德国高职院校的授课特点始终体现出对学生在大学阶段思维和成长本性特点的准确把握,符合学生本性发展的要求。 (2)学习形式团队化。每学期初,教授们传授课程的核心内容和课程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