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自由基水平的影响

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自由基水平的影响

ID:23521297

大小:4.97 MB

页数:46页

时间:2018-11-08

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自由基水平的影响_第1页
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自由基水平的影响_第2页
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自由基水平的影响_第3页
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自由基水平的影响_第4页
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自由基水平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自由基水平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iJL.--‘一日IJ吾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临床表现为:亚急性起病、头昏、头晕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少数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也可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部分患者没有定位体征。祖国医学对其临床特点描述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謇涩或失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并且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属于祖国医学的中风范畴。该病好发于中老年。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病因,约占81.2%【11,病死率平均10%~15%,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极大地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临床上须不断

2、探索研究新的治疗途径,以降低死亡率,减少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且里O针灸是临床中脑血管意外常用的治疗方法,疗效得到广泛认可,但针刺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时疗效如何,其机制是否和自由基的清除有关?动物实验中已取得的一定成果,明确了部分作用机制,但在临床试验缺乏相关研究。本研究拟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临床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干预对患者外周血自由基水平【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症征积分量表的影响,对比分析常规基础治疗加针刺干预与单纯临床常规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探索针刺效应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

3、作用机制,为针灸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科学依据。万方数据第一部分理论研究1祖国医学对“中风刀的认识1.1对“中风’’病名的认识“中风”一名首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文中对该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夫风之为病,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认为本病起病急、变化快、突然如矢石之中的、似暴风摧残树木而树枝折断废萎不用的特点,故名“中风”。并对病因病机、脉证有进一步翔实的论证,从此才有了关于“中风”病的专论。在此之前由于古人的认识程度不同,虽对该病的主要症状有所描述,但长期没未有统一标准,统一名称。据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在三千多年前的阴虚甲骨文中

4、,便有“疾言”的文字记录,被认为是中风病所致的言语障碍【21,陈熠【3】3’在《中风简史》一文中写到,据文献研究关于中风病最早的医案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园前2世纪,《史记》的《仓公列传》其中一篇名为《潜夫论》的文章中记载道:“贾谊病于偏枯辟痱之疾”。记载了该患者以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疾病。《黄帝内经》对该病也多有描述,如针对神志障碍的命名有“仆击’’、“薄厥”、“煎厥”、“大厥"等;针对肢体功能障碍的命名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风”等。1.2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金元以前,诸家多认为中风的发病病机以内虚邪中为主,以外风为辅。金元及以后,中医理论又经历了一次百家争鸣的盛况,在这个时期

5、主要的观点是以火、虚、痰等为主要病理因素,直至明清时期,又更加完善:内伤劳损、气虚血瘀、肝阳化风、气血上逆等观点的出现表明对“内风”认识更加完备,得到了愈多的重视。1.2.1金元以前《黄帝内经》中记载:“阳气,大怒者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虚邪偏客于半身,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认为其病因乃正虚风邪入中,气血上逆,上行蒙蔽清窍,神明失司,则卒然昏仆。又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此论述切中该病“内风”的病机。《内经》同时也强调本病的发生与患者个人体质、饮食、精神因

6、素有关。最早使用“中风”一名的张仲景也强调了“内虚邪中”的理论,并且首次把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邪在于络,肌肤不仁;2万方数据亩丞虫医药太堂亟±堂位论玄邪在于经,及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为后来医家的进一步认识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分法一直沿用至今。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也有与仲景相似的认识:“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风是四时之气,分布八方,主长养万物。从其乡来者,人中少死病;不从其乡来者,人中多死病。其为病者,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其入经脉,行于五脏者,各随脏腑而生病焉。”这一论述对中风的病因、病机、

7、传变更加具体。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又提出“偏枯"“风痱’’“风懿”“风痹"的四大主证,同样认为以“内虚邪中”的主要病机,并且提出续命汤等温经络散风邪的方药,被后世医家广泛应用,奠定了中风以治疗“外风”方药的基础。1.2.2金元时期及以后金元时期,“寒凉派”代表刘完素秉承《内经》“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提出“火热中风”的观点;“补土派”代表李东垣的学术思想是“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其所著《医学发明》写到“故中风者,非外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