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513700
大小:69.17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08
《长篇小说“节选”的教学的策略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长篇小说“节选”的教学的策略分析近年来,我多次观摩《香菱学诗》教学的展示课、比赛课、评选课,其中有这样几种“教学内容的确定”值得商榷:一是以香菱的“三首诗”为教学的主要内容,逐首解读“为什么一首比一首写得好,好在哪里”?一一这只是关注了课文的“枝节”,而忽略了小说的“整体”。二是以林黛玉对香菱的“诗教”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讲解“熟读唐诗三百首”的原因和详细要求这只是借助课文的“情节”,去完成“写作学”(“诗学”)的知识教学。三是以林黛玉、香菱这两个人物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分析出“林黛玉是个好老师,香菱是个好学生
2、”的人物性格和形象。一一这只是自觉不自觉地以“古为今用”的理念,去“硬套”人物形象。虽然这些课可能花了很多的工夫准备,甚至集中了集体的智慧,但是很遗憾,它们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出现了明显的偏差甚至错误。在这样的解读、分析下,“香菱”就成了一个走出大观园的“诗歌爱好者”抑或“好学生”。有教师说:我们整个教学内容的设计就定在香菱学诗的过程和林黛玉教她学诗的过程,因为课文中的三首诗,一首比一首写得好。我认为:曹雪芹是一个写作高手,他可以写出各种层次、水平的诗歌来。这是他根据香菱的身份“虚拟”、“创作”的三首诗
3、。就是第三首,在曹雪芹心目中,在《红楼梦》长卷中,也只是香菱这样一个“初学者”的作品,它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诗。如果我们把教学内容设定在赏析这三首诗,探讨这三首诗不同在哪里,这可以是教学上“极小一部分”内容,但绝对不能成为整个教学的主要内容。要分析优秀诗歌,整个唐诗宋词的大海中有的是“精品”、“珍品”。有教师说:我们在研读课文时发现,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具体生动地讲述了怎么学诗的过程,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诗学”教学范例,因此我们也可以在教学中渗透诗歌“诵读”的重要性。我认为:这个内容在课文中只是一个
4、“点”,课文中曹雪芹“诗论”的作用,不应该也不可能具有这样的教学“功利性”,更不是“这篇”小说教学应该承担的任务。如果以课文中曹雪芹的“诗论”为教学的中心内容,无疑有遗珠之憾。有教师说:在整篇课文中,林黛玉诲人不倦地教香菱学诗,而香菱呢,也是认认真真地学习,这应该是“这篇”课文中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呀!我认为:这会让我们在教学“这篇”小说的时候,游离到整部《红楼梦》小说之外,仅仅揣摩“这篇”课文,而不是去把握“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乃至主题。如果给林黛玉和香菱赋予了“好老师”、“好学生”的美称,那么这篇
5、“节选”的课文几乎失去了它作为教材的作用或意义,也与曹雪芹塑造这两个人物的本意大相径庭。这里涉及一个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如何把握“节选”长篇小说的教学?“节选”的课文常常是长篇小说中的精华所在,无论是故事情节的展幵、人物性格的塑造,还是典型环境的描绘,都有其独到的精妙之处。但是,这些“独到的精妙之处”必然依赖于“整本”小说,它是生长在整棵大树上的一朵花,它的根系一定深深扎根于“这本”小说的背景、主题之中。虽然相对来说,“节选”的内容都具有“独立性”,但由于它是“节选”,它只是原长篇小说中的某一个“点”,因此,
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依据小说的整体特点来研读“节选”部分,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二)上海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香菱学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群英会蒋干中计》等都属于这样一类“节选”课文。当然,相对于《香菱学诗》来说,后两篇的“节选”内容更具有独立性。《香菱学诗》只是《红楼梦》中一个短小的片段,“香菱学诗”只是林黛玉和香菱这两个人物生命过程中的短暂场景。因此,在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分析上,绝对离不开《红楼梦》,离不开“林黛玉”、“香菱”的人生命运,否则,就会使教学内容的确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7、。小说是小说家的政治宣言。《红楼梦》是曹雪芹的政治宣言,曹雪芹通过众多人物(包括林黛玉、香菱)的命运展开故事,并让这些人物、故事承载他的思想。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是因为作者借它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它绝对不是仅仅在讲述一个故事。正因为这样,我们就无法把“节选”的课文与《红楼梦》小说“隔离”开来确定我们的教学内容。请看,“林黛玉是个好老师”吗?她在香菱向她求教学诗时是怎么说的呢?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这句话,层层设防,句句进退自如,真不简单,这正是林黛玉的说话“水平”
8、,这也是曹雪芹笔下的那个林黛玉的说话“能力”。请注意“虽不通”、“大略”、“也”几个词语的内涵和分量,这是林黛玉的谦虚?不是。是因为林黛玉是“老师”?更不是。是身份,是性格,是林黛玉在《红楼梦》小说中的身份、性格使她这样“用词”,使她这样“表达”。不然,当大观园里的“众人”知道是林黛玉在教香菱学诗时,她为什么又这样为自己“解脱”呢?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这句话很重要,“我”有“我”为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