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学研究综述(1)

台湾文学研究综述(1)

ID:23459909

大小:61.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08

台湾文学研究综述(1)_第1页
台湾文学研究综述(1)_第2页
台湾文学研究综述(1)_第3页
台湾文学研究综述(1)_第4页
台湾文学研究综述(1)_第5页
资源描述:

《台湾文学研究综述(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台湾文学研究综述(1)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工作已经开展多年,2001年算是收获较丰的一年:学者们开始更加重视对于以往研究的总结与反思;把两岸的文学关联放到全球化的背景下总体考察;把后殖民理论引入对于台湾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的评述中;着眼用“打通”的理念研讨光复初期两岸的“文化政治”;对通俗文学、都市文学、女性主义文学乃至于同志文学等台湾文学热点问题更加关注和重视;扎实的个案研究依旧稳步发展。但总的来看,2001年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水平虽较前些年有很大的提高和进步,但学界所采取的态度和研究方法有不少还局限在对旧有

2、程式的重复上,这个领域也还没有完全摆脱“边缘化”的命运。一、综述性研究进入2001年以来,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继续发展,大概是因为这是一个世纪的终结和另一个世纪的起始,大陆学者们纷纷对“总结”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故而本年度出现了大量总结、陈述既往台湾文学研究历程、成果和不足的综述性论文。古远清的《台湾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扫描》(1)从总体上阐述了自20年代以来在“五四”精神影响下产生的台湾文学理论批评由受“五四”新文学运动影响而诞生经“皇民文学”、“乡土文学”、“现代主义”以及“多元化”等至今各个时期的发展与演

3、变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台湾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历史过程。古远清的另一篇文章《新时期的台港文学研究》(2)比较全面地回顾、概括了建国以来封祖盛、刘登翰、古继堂、古远清、朱双一、饶芃子、潘亚暾、许翼心、王剑丛、袁良骏等大陆学者对台湾、香港两地文学进行研究的历程和成果。指出进入90年代以来,宏观研究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微观研究仍然是台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注意到,由于台港文学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成长发展,所呈现出的风貌与大陆文学有明显差异,对大陆学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研究台湾、香港文学时的偏颇之处进行了

4、必要的反思。朱水涌的《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格局研究》(3)对于两岸三地的文学归属及相互关系问题则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文章把包括台港澳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学放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把中国当代文学的空间格局拓展到当代大陆文学、当代台湾文学和港澳文学三个部分共同加以探讨,这就在前提中首先确定了两岸三地间文学的关系,以这样的关系为基础深入探讨几部分文学的内在联系。首先明确提出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尚未充分意识到和认识到“全球化”这一概念的整体内容,至多把中国当代文学放到世界文学的背景中去考察和把握,这使得中国当代

5、文学研究者难以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空间格局做出整合性的结构研究。既而又历数了50年代以来到70年代,大陆、台湾与港澳不同的文学进程与形态,指出在此“全球化”的缓慢进程中,中国当代文学形成了以下格局:大陆文学居于“全球化”边缘却居于民族文学的中心,以自足的姿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抵御“全球化”文化霸权的危险,也为“全球化”中的民族文学个性的确认奠定了基础;而台、港、澳在现代文明与“全球化”格局中位于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过渡地带,其文学呈现出在“全球化”语境下不断变动的特点,它们在那时期是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中介点

6、。做出以上陈述后,又列举了8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步伐之下三地文学所呈现出的诸多全球性的相同特征,即多元并存的发展格局,都市文学的繁荣和表现领域的扩展,个人化写作倾向的加重,新生代作家群体的形成,大众文化的繁荣……这一切都表现出三地文学已不仅仅停留在把“全球化”作为一个大的历史背景的层面,而是切实融入到了全球化的进程当中。该文在看待三地文学归属和相互关系上也不再停留在简单的几种文学发展及其流变过程的空洞解释,而是把“全球化”这一经济、资本概念引入文学中来,以一个比较新颖的视角,从较高的层次阐述了这个很久以来

7、一直为人关注的话题。2001年中,大陆学者除了对台湾文学及其研究进行了整体的综合性回顾外,还对个别重点作家作品研究进行了个案总结。刘俊的《白先勇研究在大陆:1979-2000》(5)就是其中一例。文章总结、回顾了1979-2000年大陆学者对白先勇这位最早被介绍到大陆的台湾作家的研究状况及其历史演进。从1979年12月广州《作品》杂志发表《答读者问——关于白先勇的小说〈思旧赋〉》以来,白先勇就一直是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界着力关注的重点研究对象;同时,大陆的白先勇研究也是较早摆脱了作品的简单介绍和鉴赏状态。列举了

8、自80年代早期开始陆续发表的一些学术性论文,说明这些研究成果已比较深入地剖析了创作特色,探讨了认识价值,解读出作品贯穿着的苦闷压抑的绝望感,归纳出技巧特质,在相当程度上对白先勇小说的基本特性进行了挖掘。到了80年代后期,白先勇研究的兴趣便转入了对其创作的总体艺术特征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以及对其中重点篇目的更深、更细、更具体的开挖。而进入90年代以后,白先勇研究的论文在延续、深化以往的“悲剧意识”、“《孽子》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