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如何迈出新步伐?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如何迈出新步伐?

ID:23448994

大小:5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07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如何迈出新步伐?_第1页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如何迈出新步伐?_第2页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如何迈出新步伐?_第3页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如何迈出新步伐?_第4页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如何迈出新步伐?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如何迈出新步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如何迈出新步伐?执笔/陆军荣改革开放后的20年时间里,上海科技创新的举措步伐仍能适应重化‘工产业技术赶超的阶段性特征,上海科技实力仍能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然而面对21世纪的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成长,上海一再错失发展机遇。上海现有的科技创新体系与机制,已经不适应“后重工业化”发展阶段。反观过去10年互联网经济创新创业热潮,上海已落后于国内其他一线城市。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上海转型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创新驱动力不足,上海“创新困境”既有长期未解决的老问题,也有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既有全国的共性问题,也有上海的个性问题。上海科技创新存在的三大瓶颈首先是

2、对“创新”的理解理念有偏差。过去30年,上海要么将“创新”等同于“发明”,要么将“创新”等同于“产业”。科学发明与创新应用是两回事,现在上海科技创新的问题就是科学发明、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三张皮”,没有形成创新不等同于发明、创新就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共识,也没有真正形成相应的体制机制。在这种格局下,30年来上海科技创新主要是靠科委抓,科委工作重在解决研发方向与投入问题,而在创新创业环境建设方面力所不及;相关委办和区县也抓高科技产业,但多数是只见产值,不见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化,我们在源头上出了偏差。其次是科技创新主体错配。每次市里落实创新发展战略,往往首先想到

3、的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考核、任命、任期制度,决定其对创新缺少持续动力,占上海经济半壁江山的国有经济很难发挥创新主力军作用。然后是指望用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总部的数量来推动科技创新,而30年来的实践证明,外企进行的主要是基于中国市场产品营销的外围创新,有一定的技术溢出效应,但不会触及核心技术环节。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核心技术还是要靠自主创新。民营企业理应是最主要、最具活力的创新主体,上海民营企业数量不少,但多数集中于商贸、地产等第三产业,科技创新优势不明显,没能成为引领上海创新潮流的主体。在科技创新方面,过去30年上海一直存在国企大而不强、外企强而不为、民企长

4、而不大的现象。再次是商务成本的高企。上海商务成本高企对创新存在两方面的制约:一是众多中小企业面对过高的土地、人工成本,要么从事赚快钱的产业,要么去异地发展;二是众多科技创新项目“开花多,结果少”。上海孵化的创新项目,一旦进入产业化阶段,基于成本考虑就会选择到周边地区落地生产。为此,商务成本问题不解决,即便民营企业创新主体具有创新意愿,也难以落地发展。高企的商务成本成为创新创业的一大致命伤。比如上海中心城区房价已经接近纽约、伦敦、东京、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郊区房价也上升很快,明显超过周边城市。如果考虑到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趋势,以及我们对土地财政、房地产市场

5、的路径依赖短期内又难以改变,商务成本压力会越来越大。同时,上海薪酬成本上升很快,不仅明显高于周边地区,而且也因人民币升值,与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越来越接近。在一个全球竞争性的科技创新氛围中,一方面我们的创新创业环境总体不尽理想,同时雾霾、食品安全等因素也会影响上海引才聚才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生活便利等方面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时,我们的房价、薪酬却已提前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另外,上海城市空间格局与欧美国家大城市有很大区别,上海城市还包含郊区,如果上海郊区复制中心城区模式,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也会抬高产业进入成本。回顾这30年来的发展,上海

6、科技创新建设要有突破,取决对上述问题的认识与破题。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要有新步伐一是正确处理好“市场决定”与“政府引导”的关系。“市场决定”就是培育营商环境,发挥广大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在上海形成万众创新创业的新局面,要相信上海未来的企业家群体将主要来自中小企业。市场决定的创新是一种非定向、不确定的创新,无需政府确定产业导向,关键是打造好一视同仁的创新营商环境。“政府引导”是要有效发挥政府的创新引导作用。一方面是落实国家重大工程与项目的战略布局,并与上海区域创新形成互动,研发、掌握、产业化一批核心技术与项目。另—方面是根据上海城市特点,提出引导一批重点产业的

7、创新方向,譬如“三经济、一制造”:符合未来信息技术应用革命方向的“平台经济”,符合未来居民需求并体现上海比较优势的“健康经济”,符合城市治理及环保水平升级需要的“绿色经济”,符合未来产业智能化方向的“智能制造业”,并推动工业智能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发展。二是必须突破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束缚。体制机制突破有赖于政府职能部门的“自我革命”。(1)整合各委办的科技创新管理职能与科技投入渠道;对不同部门的科技创新管理职能予以重新定位与设计,进行归并、优化与流程再设计。(2)重新评估政府科技创新投入的规模、领域与方式;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建立市级科技创新投入

8、决策和协调机制;资金安排从按部门分配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