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399043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6
《小学语文“和谐课堂”教学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和谐课堂”教学探究 【摘要】随着党的“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口号响亮的提出,“和谐”一词成了出现频率极高的文字,备受众人关注。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它是各类美好事物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阅读教学更是追求美的过程。于是,“和谐”也就自然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执著追求。 【关键词】和谐课堂教学平等对话和而不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
2、创意的阅读。那么针对让和谐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让学生在和谐中感受阅读教学的快乐 1、平等对话,是互动的课堂。在以前的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为了使同学们正确、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往往习惯于运用“讲授法”,采用“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将知识硬塞给学生。为了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会不由分说地替学生安排各种练习,逼着学生去完成。新课改之后,我们追求自由、开放、有活力的课堂,追求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5 2、整体把握,是完整的课堂。课堂中我们追求的是完整、和美的阅读课堂,其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
3、没有任何的块状感,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一气呵成。和谐的课堂阅读教学,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教师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其中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开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总览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通过自身的努力,尽量缩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阅读情况,提出自己想解决的,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此时老师则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等,筛选出有价值的、全班学生须掌握的问题,然后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
4、学生再次细读课文,品读课文,在读中品味语言,增强语感,理解文章,感悟情理,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使得学生跟课文的距离缩短到最小,达到我中有书,书中有我,书我合一的境界。 3、和而不同,是个性的课堂。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框定在一个固定牢笼中,学生该说的,能说的只能是标准答案,否则换来的只能是“×”。然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个性气质、兴趣爱好、能力水平都不一样,在面对同一文本的时候就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二、让学生在和谐中落实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 1、树立新的知识观传统的语文教学仅以知识技能为价值
5、取向,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导致了课程实施中的以灌输为主,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略了学习方法。张志公先生说过,“5不能把语文课搞成一门纯粹的知识课,而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归依的课”。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大胆地舍弃那些无助于孩子学习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而对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知识与能力,则要坚持训练。在新课程视野下,语言训练应该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掌握必要学习的策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基本的学习技能。语言训练要融合在新课程生机勃勃的教学中,不着痕迹,同时又扎扎实实。 2、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的策略如果不转
6、化为教学行为,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语言训练必须要切入到课堂这一领域,才能取得实效。重视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以想象,用稚嫩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动人场景。这些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使他们听与说的能力同时得到训练。如《爬山虎的脚》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教师提问:你觉得爬山虎可爱吗?可爱在什么地方?你能读出它的可爱吗?通过上面的几个问题让学生理解、感悟,然后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这些爬山虎的样子,最后让学
7、生结合图,自己组织语言来描述。教师设计组织学生活动,通过语言训练实现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5 2、引导学生学会针对语言提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语言问题只限于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并且多数在学习课文之前进行。学习课文中,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偏向内容性知识的,教师把握不好,就会使教学陷入单一的内容理解中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语言问题。如《白杨》一课的教学中,在学习白杨树特点时,作者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高大挺秀”,一词,引导学生看一看白杨树,对作者的描写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