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互动与人的社会化训练

教学互动与人的社会化训练

ID:23399021

大小:68.33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07

教学互动与人的社会化训练_第1页
教学互动与人的社会化训练_第2页
教学互动与人的社会化训练_第3页
教学互动与人的社会化训练_第4页
教学互动与人的社会化训练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互动与人的社会化训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学互动与人的社会化训练[摘要]学校教育中“人的社会化”任务,要聚燒常规的课堂教学互动。从互动维度研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不再只是对知识的传递,以及学生对教师观点的简单接受,而是文本知识、学生知识经验、教师先行知识三者投放到课堂中的共振。其中,经验学习更需要教学互动的支撑,需要各种教学情境的社会化。[关键词]学校教育;教学互动;社会化;教学情境学校教育的终极任务是把儿童逐渐“摆渡”到社会中。中小学校不是游离于社会的世外桃源,而恰恰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开始。很多时候,人们会对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产生错觉,把学习、课堂看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另类生活,潜意识中将其“去社会化”了,重新设定

2、了一套“学校化”“学科化”的规则。一、课堂教学环境的社会性与学校教育的社会化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学校教育的问题,是因为课程结构出了问题;设计出好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就会使学校、学习变得更好。事实并非如此。学校教育如果不去追寻课程实施、课堂教学的社会性本质,不重视如何创设具有社会性的课堂教学环境,将难以完成人的社会化。深刻的学校变革和全面的课程设置,并不意味着教学就好了,教育质量就高了。对理念和课程战略的神化,以及对处理课堂教学结构性问题的简单化,会使学校管理“本末倒置”。要求学校教育指向社会化的培养,关键仍然在于课堂。课堂环境应是社会的缩影,有关社会性的本质元素在课堂环境中

3、都可以得到体现,再加上课堂外的校园生活,辅之以适当地向社会开放,让学生走入社会参加一些特别的课程,就形成了培养一个人适应未来社会的学校教育的整体格局。课堂教学是一种社会活动体系,作为活动主体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进行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1]。可见社会性活动的本质也是课堂的基本特征,师生交互活动虽然发生在课堂上,但其背景是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是教学共同体成员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学习的观点看,将环境作为学习中的要素是必要的。所有的学习都是情境性的,即学习情境不仅仅影响学习,而且也是学习的一部分[2]。课堂环境涉及的情境设置、活动安排

4、以及社会交互是课堂教学的社会性标记,学习共同体在课堂中开展涉及“准自然、准社会、背景创设、交互、自我”的学习活动,需要以社会化的环境来衬托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以操作、讨论与倾听、观察与实验、纠正错误与反思以及探究活动等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通过亲历亲为、内在与外修的体验及其从中生成的经验,获得知识和操作、交往、观察、探究、反思的行为规律,从而使整个学习过程具有“现实可感性、亲身体验性、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性”等。二、课堂教学深层的社会化意蕴从学习互动维度来讨论课堂教学,可以找到关于课堂教学基本框架的规则。在心理的维度上,个体是框架,行动通过个体与环境的遭遇而发生;在互动维度上,

5、环境才是框架,行动是个体与该环境相联系的事务[3]。学习的互动包含活动、对话和合作,互动对于师生所处课堂教学环境中的联系和交流非常重要,能够逐渐地发展学生恰当地卷入和参与社会互动的能力,提升在相应的社会情境中学生个体与共同体整合的习惯,为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作出贡献。如果学科教师把主要心思放在帮助学生接纳知识等“学科性”事务上,那么学生的认知动力就不是自发的,而是在教师的鼓动之中、父母的压力之下以及社会的责任赋予之上外加的,学生难以体会到自己发现知识的快乐和满足感。虽然,课堂教学中也有学生个体表现的基本框架,但这个框架是教师设定而不是学生建构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相遇而发生的即时

6、情境、教师的示范行动、学生的模仿活动,都在教师的控制之中。因此,教师应当把关注点放在课堂互动及其相关的课堂情境设计上,为了在课堂中能够引发学生的行动而去营造社会化的课堂互动环境,这也是教育的“社会化”任务使然。如教师可围绕核心内容作出富有幽默感的环境布局,其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并自觉地接受与环境相联系的事务,教师事先所做的一切,就是要让课堂中出现的那些积极的事务能被学生认知和认领,最后还能够顺利地呈现出整个教学共同体完成事务后的成果。个体无时无刻不卷入到与物质环境的互动中,但这种互动性质总是社会性地和人际交往性地加以传递的[4]。以学习相关的观点来看,环境的物质面是服从于更为控

7、制性的社会面的[5],一旦进入实际操作,驾驭课堂教学的即时局面可能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从互动维度设计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对书本知识忠实的传递和学生对教师观点的简单接受,而是教科书文本知识、学生知识经验、教师先行知识三者“投放”到课堂这个巨大的共振器中,经过碰撞洗礼而形成知识经验的融合、修正、生长和发展,从而内化到学生的情感体系和认知结构中去[6]。课堂教学中师生所处环境是一个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作为社会交流的内容是学术性主题,符号、形象、意义充当双向沟通、交流的桥梁。在此过程中,学生个体并不只是被动接受学习共同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