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

ID:23392305

大小:4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7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_第1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_第2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_第3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_第4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我们研制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设计制定的。它的总体设计思想集中反映在课程标准的第一部分“前言”中。这一部分共谈了四个问题:课程设计的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一、课程设计的背景。这一问题只是在课程标准“前言”的开头部分简要的提出。因为,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也是这门课程设计的背景,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有相同之处,这里不必再重复。然而这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它的开设有其特殊背景,需要在学习课程标准时首先了解,才能正确掌握课程

2、标准的精神。1.时代要求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时代已进入21世纪,德育逐渐成为全世界教育关注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人类如何共处,民族如何共处,国家如何共处,人与自然如何共处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学会共处,“学会关心”是21世纪各国教育专家的共同口号,而这正是在新的世纪里,对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一个道德教育问题。各国都在研究和加强德育,只是有的不叫“道德教育”,而称“品性教育”或“品质教育”。我国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快素质教育步伐的时候,也十分强调改进和加强德育,认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江泽民),“德育是基

3、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李岚清)。建国以来,我国一贯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并在1981年开设小学德育课程——《思想品德》课。20多年来,这门课在教材建设和教法改革上不断努力,对小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较大的影响,打下初步基础,取得了教育成效。1992年起又在小学3~6年级开设了《社会》课,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社会知识和国情教育,并锻炼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两门课在加强小学德育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分科设课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各自按学科体系设计课程,教育内容脱离小学生生活实际

4、;两门学科之间在内容上又有许多交叉重复。而为了避免重复,《思想品德》课出现单纯品德教育,缺乏知识基础,存在概念化、简单化、成人化倾向;《社会》课又因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而忽略品德教育,二者均不利于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2000年12月,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提出了“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于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经过对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调查研究,经过专家的论证,提出了将原《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整合

5、成一门综合课——《品德与社会》的设想。综合后的《品德与社会》课能体现原两门课的优势,使品德教育有了载体,使社会知识有了灵魂,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小学德育。2.综合课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儿童发展规律。这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过去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弊端,设置综合课程。课程综合化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各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因为,许多影响全球的问题(如环境、人口等)需要依靠多种学科联合起来综合解决,况且课程综合化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实际的社会生活是综合的,人的知、情、意、行发展也是整体的。有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

6、人际关系的丰富性,才能使人格获得全面完整的发展。也就是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才能发展完善的人格或品性。设置《品德与社会》综合课正是为了改变过去分科教学,彼此割裂地“铸造”学生人格而无效的局面,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课程性质。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段话首先给本课程定位,它开设的学段是中高年级。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图中可见,它是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基础之上,并与初中的《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

7、课相衔接。同时,还从两个方面给课程定性,一是从课程目标看,它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或方向性,一是从课程类型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具有综合性。课程标准在这部分第二段进一步说明了本课程的特性:1.综合性。本课程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它包含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别于过去分科课程的特性。2.经验性。本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

8、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等等。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