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330240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6
《解读文本的三重视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解读文本的三重视角 文本一词,源于拉丁文的texere,本是联结、编织的意思。文本定义颇多,一句话、一件事、一个人等被用话语记录下来,都可被视为文本。什么是解读?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该条,称:“通过分析来理解。”文本解读是读者通过阅读从文学文本中获取和解释意义的过程。它的价值在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即通过自己的实际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作为小学教材的文本解读,一般来说要经历三重视角的摩挲。 第一重视角――读者视角 教材中知识的创造者是成人,它们最初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并不是为儿童和学生做准备的,因而不是以他们为阅读和使用对象的。每一本教材中的知识背后都有原始形态和原始价值。所以,正如特级教师沈大安老师所言,让我们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这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是一种以感性为主的阅读。这种阅读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将自己视为一个读者,要沉下心来细读文本,要想方设法让自己读进去、想进去、走出来、细品味,通过品析词句,让文章荡涤我们的心灵。“我是纯粹的读者”这既是对作品的尊重,也是敞开心扉,舒展性灵,与文本倾情的对话。 对教师而言,读者视角具有“原点价值”或“原始价值”5 ,它是一本学科知识的根基和源泉。我们一定要用语文教师的敏感捕捉课文中的魅力。比如干国祥老师在解读人教版四年级课文《自然之道》时,以读者视角看到了课文要批判的是人类从自己的偏见出发,把动物区分出贵贱善恶,从而依据这些人类标准对自然进行干预;而没有从自然的整体来看待动物之间的平衡,以及生命在这种动态平衡中的生生不息。所以课题《自然之道》里的“自然”不是大自然的意思,而是出自《道德经》中所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自然而然”之意。 第二重视角――教师视角 当以教师的视角来解读,就是我们的专业化解读。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政涛教授曾说过,“看待同样一个数学问题,数学老师和数学家不一样,看同样一部文学作品,语文老师和文学家也不一样。”教师们走进课堂的时候,考虑的重点是如何转化:转化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最终转化到学生那里去。教师对教材文本其实在进行着再创造。在这个意义上,“超越教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作为教师视角,必须解决三大核心问题:我到底教什么?明确教的具体落脚点,也就是教学重点。我为什么要教这个内容?几个理由。我如何教?选择哪些恰当的方法。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深入领会文本思想,准确洞察作者写作的背景和寄托的主旨;二是深入把握文本特征,即对文本的结构、语言、文脉了然于心;三是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即对重点、难点、疑点心中有数;四是深入揣摩编者意图,充分设想文本应着力发挥哪一方面的“例子功能”,以便使教学有的放矢。5 比如《乌鸦喝水》这一课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描写了一只口渴的乌鸦到处找水喝,它发现了一个装有半瓶水的瓶子,可是由于瓶口太小,喝不到水。乌鸦通过动脑筋想办法,把瓶子周围的小石子往瓶里装,水升高了,乌鸦喝到水了。文章开始作者用“到处”说明小乌鸦口渴的程度及找水的焦急心情,“看见一个瓶子,里面有半瓶水”的惊喜,紧接着用“可是”,话锋一转开始说明喝不到水的原因;第二段使用“看见”“许多小石子”,说明小乌鸦善于观察,交代解决问题的依据;“终于”说明了左思右想历经波折最终想出了办法;用“叼起”“一颗一颗”等具体说了乌鸦怎么做的,用“渐渐升高”“喝着水”的结果印证此办法可行,是个好办法。课文内容短小,以“喝水”为线索,围绕“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仔细观察,遇到困难积极动脑,想出办法解决难题”的乌鸦形象。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怕,仔细想,动用有利条件,肯定有办法。 通过如上分析,笔者在教学本课的时候,就努力通过以下方面落实此文本的教学价值:1.角色自居。本文中,唯一的主人公是乌鸦,我们既可以是旁观者,又可以进行角色换位,把自己当成那只乌鸦,或着急或惊喜或思考……这种生动的体验可以感受到故事的魅力,深切理解内容,进而领会主旨,完成心理的满足。2.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前后的因果逻辑关系。教学中突出以读为主,以读促思、联系实际练说话等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现。如抓住“到处”“终于”“一颗一颗”“渐渐”5 等词语,深入理解,以点带面,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都有所提高。力求通过教学让思维的火花闪现在语文课堂,让我们学生变得更聪明,更能够在合宜的背景下理解事物。扩大教学的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语文,同时也实现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重视角――学生视角 教学的成功建筑在对儿童的理解上,儿童的阅读心理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异,他们重直觉把握,重感性体验。因此,需要教师拥有一双孩子的眼睛,站在学生角度,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思考,用儿童的心灵去亲近教材文本,用儿童的眼睛去发现教材文本中属于儿童文化创造的那些特质。为此,教师需要设想:如果我是学生,初次遇到这样的教学内容,我是否有兴趣?我理解这些知识的具体困难和障碍在哪里?我该如何学习,把这些书本中的知识、老师教的知识转化为我的知识?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一是了解学生学习已有的基础,二是找准学生阅读文本时的兴奋点,三是分析学生学习的困难。 还是《乌鸦喝水》一文的教学,笔者就学生状况、学生视界这一块,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乌鸦喝水》根据《伊索寓言》中的一篇改编而成。在寓言的相关已知领域,学生从幼儿时期就通过读课外书开始接触,比如《乌鸦和狐狸》《农夫和蛇》。他们对寓言并不陌生。但在初次阅读的时候不一定会关注到文章表达的道理。这需要在教学中通过一些变式提问,如“乌鸦想到了什么办法,这个办法管用吗?它是一下就想出来的吗?”等层层推进。寓意的揭示也不一定非要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也可以换做“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或“你喜欢这只乌鸦吗,为什么?”5 等类似相关问题,引发儿童的同理心,进而构成顺应与同化。阅读中,学生已有一些圈圈画画等一定的阅读方法,本课将进一步提示和巩固,有意识地在引导学生整体阅读、了解内容、边阅读边思考的过程中,训练听想记的融合,大胆、规范的表达。同时根据学生实际,尝试一种高难度挑战: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主要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文本的综合把握,从思维上进行整合概括。在读写结合方面,寻求突破常态的仿写句式的迁移,而转向不同情境的迁移、遭遇不同问题的迁移、不同角色间的迁移等,扩大读写结合的内涵和外延。 如上三重即读者视角、教师视角、学生视角的解读,是相互勾连、不可割裂的整体。读者视角是课程与教材知识的源泉,学生视角是教师视角的依据。唯有经历这三重视角的层层推进,我们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走出文本、游刃有余、浑然天成地实施教学。 (孙静,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223001) 责任编辑:颜莹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