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761675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0
《浅谈基于儿童视角下的文本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基于儿童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剑湖实验学校(213000) 刘 洋教材文本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基本载体和重要手段,其解读过程强调“需要站在教者的视角、读者的视角以及的视角”。但是广大一线教师往往更偏重于“成人的视角”,这很容易导致原本属于孩子的阅读被成人解读所替代。除此之外,文本解读的过程应当是一个欣赏的过程,而不是过分强调语法、词汇的过程。同时,由于读者所处的环境和时代不一样,以及每个人跟每个人的思想、阅历的不同,文本的解读角度应当允许差异的存在。但是,无论是哪种区别,教师都要注意自己的定位,应当视自己为学生阅读的引导者、帮助者,而不是阅读主体。也就
2、是说,文本的解读应该基于儿童,面向儿童。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进行基于儿童视角的小学语文本文解读谈一点思考与体会。一、师生对话,使孩子融入文本教材文本本身是静止存在的,它的活力只有在儿童的介入与参与以后才会得到彻底释放,而课堂对话是儿童走进文本的重要形式。在课堂对话过程中,教师与儿童彼此敞开心扉、互相尊重,教师站在儿童的角度和立场上来剖析儿童的观点,进而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比如苏教版三年级《掌声》一课,可以进行如下对话。师:孩子们,读完课文,谁能说说你眼中的英子是什么样子的呢?(“英子很自卑”“英子很不高兴”“英子很安静”)师:为什么英子会先犹豫一会儿,然后
3、再眼圈红红的,慢慢地站起来呢?生1:因为英子害怕有人会嘲笑她的走路姿势。生2:因为英子当时的内心非常矛盾。师:大家的第一次掌声是什么样子的呢?生3:持续时间比较长。生4:热烈的掌声。师:英子的故事讲完之后,大家给她的掌声又是什么样的掌声呢?(赞赏的、表扬的、羡慕的)师:如果你是这时的英子,你心里会想什么呢?生5:太感谢大家的鼓励了。生6:太好了,大家都没有歧视我。师:你从这几次掌声中感受到了什么?生7:我感受到了同学对英子的“爱”。生8:感受到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教师在对话中慢慢引导孩子走进文本,融入语境,让孩子感受到掌声的力量,感受到掌声所蕴涵的爱。同时,在对话过程中,教
4、师还可以窥探到孩子们的想法以及他们当前的思维状态,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二、面向儿童,让孩子物我相忘儿童有其独特的生活世界,儿童会使用自己世界的思维规则对教材文本的“向度”进行衡量。在学习《蜗牛的奖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这课时,有的孩子就会问:“蜗牛的房子真的是这样来的吗?”这种课堂质疑的产生就是儿童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和其中的角色相融合,在物我相忘的状态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忧虑。如果教师这时只是随意的应付孩子们:“这个问题去问科学老师就知道了。”“你们放学后自己去查查资料吧。”或者教师只是通过自己的经验或是习惯脱口而出:“不是的,蜗牛的房子本来就有,这是自己想象的。”这种
5、以成人的视角进行的解读,会把故事全盘否定,是反阅读的一种心态。但是儿童就不同了,他们会使用各种有趣的方法进行解读:“可能小蜜蜂、小蝴蝶它们知道为什么,让我们来问问它们吧。”这样就可以让儿童回归到童话的世界中,继续编织他们自己的童话,寻找富有诗意的答案。这种儿童式的解读方法,不但留住了童话的美感,而且又用童话的方式使童话的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三、适度解读,促孩子健康向善重视文本解读是好事,但是教师需要注意一点,不要过度地解读文本。一般来说,语文教学所存在的过度阐释行为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1.关系到的行文意图。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天马行空、任意发挥、随意引申,表面
6、上看似乎讲解的角度非常深,实则是对文本的价值观的歪曲。尽管一千个读者确实会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怎么读,都是哈姆雷特,变不成罗密欧和朱丽叶。比如说,本人在网络上翻看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狐狸和乌鸦》的教学课件时,就发现有的教师在夸狐狸聪明,这不是在教育孩子们使“坏心眼”吗?在翻看苏教版三年级《会摇尾巴的狼》这课时,竟然有教师在表扬狼的反应快和聪明。如此理解已不仅仅是违背原有的行文意图,更是走到了对立面,不但不会教授给孩子们正面的道德思想,而且还会培养孩子们自私自利的行为。2.与技术性有关。有些教师认为课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标点、每一个字都是大有深意的,认
7、为只有这样表达才是对的,这样的表达是唯一的,然后进行一系列的、相关的操作性训练,把一篇文章拆散成好几部分,最终破坏了文本的整体美,使文本支离破碎。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深入挖掘课文内容时,要做到适可而止,千万不要歪曲文章大意,更不可教授违背道德的内容。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拥有活跃孩子思维的有效手段,使孩子的喜、怒、哀、乐能够得意表现,使孩子可以自由畅想。语文教师应该用儿童的视角让孩子的心灵走进教材文本,用儿童的思维去思考文本的特质。(责编 刘宇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