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教育理想的启示作用

论孔子教育理想的启示作用

ID:23329363

大小:10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6

论孔子教育理想的启示作用_第1页
论孔子教育理想的启示作用_第2页
论孔子教育理想的启示作用_第3页
论孔子教育理想的启示作用_第4页
论孔子教育理想的启示作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孔子教育理想的启示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孔子教育理想的启示作用  摘要: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教育有着独到而深刻的理解。孔子在一生治学中,体现了一个宏伟的教育理想。这个宏伟的教育理想包括了理想的教育目的,以及用理想的教育内容确保教育目的实现。这种对教育的认知,在今天依然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育;教育理想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241-02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长期的治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特别是他在鲁国参与了国家治理,使他从更高的层面上看待教育,从而形成了更加宏

2、大的教育理想。这个教育理想有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理想的教育目的;一方面是理想的教育内容。  一、孔子的教育理想  在孔子的教育理想里,首先是要通过教育输出合格的受教育者。也就是要达到孔子所确立的理想的教育目的。  (一)孔子理想的教育目的  在孔子看来,理想的教育目的通过受教育者的最终能力体现出来。也就是通过教育,受教育者最终获得的能力。在孔子的教育理念里把“君子”看作成功的受教育者。这些可以通过他的很多言论体现出来。  第一,受教育者具备立身的能力。《论语?为政》里说“三十而立”7,意思是30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

3、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在《论语?为政》中说:“君子不器。”说的是君子应该尽可能多的学习各种知识。这些言论中明确的显示出“君子”立世的基本条件,获得足够的知识与能力。这是教育要达到的第一个目的。  第二,受教育者应德范于社会。在孔子看来,“君子”是有自己的社会责任的,那就是“君子”应该成为社会的道德示范作用。在《论语?子罕》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意思是颜渊叹息说:对于老师的学问和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

4、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又好像在我后面。老师善于有次序的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做不到,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上去,却没有路径可以前进。  这段话可以说是对孔子以身作则,实现德范的全面认定。首先,孔子做到了学问和道德的示范作用。其次,孔子也用这种示范作用,影响教化了自己的学生,甚至更多的人。德范社会不仅是孔子身体力行的东西,也是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素质。换言之,孔子认为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应该为社会提供学问和道德典范,以对社会起到教化作用。7  第三,受教育者应

5、积极参与治国。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思想里有积极的出仕理想,出仕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天下有道。孔子理解的出仕并不是狭隘的“当官”,而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仁”,推行自己的思想。  《论语?阳货》一篇中,阳货说:“藏匿自己的本领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时间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出去做官了。”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把天下有道看作是出仕的条件,时机不成熟孔子不想出来做官。但是阳货的话提出了在国家迷乱的实

6、际条件下,藏匿自己的本领是不是“仁”?假设了在国家责任和自己的坚持之间,让孔子进行选择。孔子选择了出来做官。这说明在孔子心中,国家责任比一己理想的坚持更重要。这是教育的第三个目的,要提供具有国家责任感的受教育者。  以上是孔子确立的理想的教育目的,也是孔子教育理想的基础。通过教育向社会和国家输出人才,受教育者达到立身,然后德范社会,有利的条件下还应该出仕,通过参与治国而对国家尽到责任。那么,确立了教育目的以后,还需要理想的教育内容作为保障。  (二)孔子理想的教育内容  孔子认为理想的教育内容,无疑就是可以确保其教育目的实现的教育内容。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上,不

7、再仅仅局限在知识的传授上面,而是拓展向更深的领域,涉及生活中诸多方面。  第一,知识范畴。除了常规的传统文化四书五经以外,传授的知识还有法制与礼制,道德的内容。《论语?为政》中,子曰:“7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用刑法来约束百姓,老百姓只能免于犯罪受惩,却会丢失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使百姓的言行统一,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会遵守规律。在这段话里,显示了孔子对法制、礼制和道德的重视,这也是他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在传授这些知识的同时,也阐述了他对这些知识运用的见解。通过对知识

8、的内化吸收,建立起自身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