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深肌肌梭密度及背根节nt-3和trk c 表达与退变性颈椎失稳关系

颈深肌肌梭密度及背根节nt-3和trk c 表达与退变性颈椎失稳关系

ID:23318750

大小:57.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07

颈深肌肌梭密度及背根节nt-3和trk c 表达与退变性颈椎失稳关系 _第1页
颈深肌肌梭密度及背根节nt-3和trk c 表达与退变性颈椎失稳关系 _第2页
颈深肌肌梭密度及背根节nt-3和trk c 表达与退变性颈椎失稳关系 _第3页
颈深肌肌梭密度及背根节nt-3和trk c 表达与退变性颈椎失稳关系 _第4页
颈深肌肌梭密度及背根节nt-3和trk c 表达与退变性颈椎失稳关系 _第5页
资源描述:

《颈深肌肌梭密度及背根节nt-3和trk c 表达与退变性颈椎失稳关系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颈深肌肌梭密度及背根节NT?3和TrkC表达与退变性颈椎失稳关系【摘要】目的研究人颈深肌肌梭密度及神经营养因子3(NT?3)、酪氨酸激酶C(TrkC)在相应背根神经节中的表达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探讨它们在颈椎失稳中的作用。方法经甲醛固定1年以内的尸体12具,按年龄分为婴儿组5具,青少年组3具,老年组4具,测定其颈深肌群中的颈长肌及头夹肌肌梭密度,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NT?3、TrkC在相应背根节神经元的表达。结果婴儿组颈长肌、头夹肌肌梭密度均高于青少年组及老年组(F=19.28、93.47,q=7.11~16.58,P<0.01),青少年

2、组及老年组颈长肌、头夹肌肌梭密度无明显差异(q=0.112、0.597,P均>0.05)。与婴儿组比较,青少年组NT?3、TrkC免疫组化染色强,老年组染色弱,差异有显著性(F=53.32、141.99,q=3.507~23.663,P<0.01)。结论肌梭密度变化对退变性颈椎失稳发生发展无太大的意义,NT?3、TrkC的分泌减少可能与退行性颈椎失稳有关。【关键词】颈椎;肌梭;神经营养因子3;蛋白质酪氨酸激酶;神经节,脊[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spindledensityinhumancervica

3、ldeepmusclesandimmunohistochemicallocalizationofNeutrophin?3andtyrosinekinaseCinhumandorsalrootganglion,andfindtheirrelationalininedandtheexpressionsoftheNT?3andTrkCindorsalrootganglionsmunohistologically.ResultsIninfantgroup,thespindledensityongthethreegroups(F=19.28,93.47;

4、q=7.11-16.58;P<0.01),nosignificantdifferencemunohistochemicaldyeingofNT?3andTrkCintheteenagergroupentofdegeneratedcervicaldestabilization,decreasedexcretionofNT?3andTrkCprobablyassociateusclespindle;Neurotrophicfactor3;Protein?tyrosinekinase;Ganglia,spinal退变性颈椎失稳是指在颈椎退变过程

5、中,椎骨及其周围结构不能维持颈段脊柱的生理平衡而导致椎体位移超过生理限度,并由此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关于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多侧重于椎骨、椎间盘、韧带和椎间关节等方面的研究。而正常颈部脊柱运动初始阶段最佳生理状态的维持有赖于颈深肌群的静力作用[1],该最佳生理状态保证了有关运动单位运动顺畅从而避免失稳的发生。运动与姿势的调节并不只是由单一的因素决定的,需要感受器、神经传导、神经元、效应器共同参与[2,3]。某些神经营养因子则对该反射环路发育与功能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5]。本文以经典环路为基础,联合研究肌梭(感受器)、神经营养因子3(

6、NT?3)、酪氨酸激酶C(TrkC)(背根神经节中本体感觉神经元表达的营养因子及其受体)在颈椎失稳中的作用,以期为颈椎失稳的研究提供实验资料。1材料和方法1.1实验材料以经甲醛固定1年以内的尸体12具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婴儿组5具,其中0月2具,1、3、5月各1具;青少年组3具,12、22、25岁各1具;老年组4具,63、72、73、81岁各1具。性别不限。标本均取自青岛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标本室,生前均无神经肌肉病变。选取颈深肌群中的颈长肌及头夹肌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颈椎失稳好发于C5~C7节段的特点[6],在该节段从肌肉附着点开始沿肌束走

7、行方向锐性分离取下1.5cm×2.0cm的组织块(共24个组织块),去除其表面的筋膜及脂肪,进行脱水、透明、浸蜡和包埋;根据神经支配区域性的特点,取标本的C3~C4神经节(共48个神经节),去除表面的筋膜和脂肪,同样进行脱水、透明、浸蜡和包埋。左右两侧的组织均选入实验中。1.2实验方法1.2.1肌梭的密度测定将颈长肌、头夹肌组织块分别进行连续性横切片,切片厚度为10μm,根据BOYD?CLARK等[7]的实验结果(人的肌梭的长度范围约在1.5~4.0mm),每隔1.5mm取1张切片,以避免重复计数肌梭密度。共取240张切片,其中婴幼儿组100张

8、,青少年组60张,老年组80张,分别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采用Olympus显微镜(200倍)和图像分析仪计数肌梭的个数,同时利用Sample?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