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311894
大小:60.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06
《《拿来主义》教案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拿来主义》教案。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3.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2课时第一课时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3.理清文章思路。4.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一、简介鲁迅先
2、生的创作: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1.同学们已经了解写作背景了,说说看鲁迅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而提出的。明确:继承文化遗产,接受外来文化。2.现在我们撇开课文,就说在对待“继承文化遗产,接受外
3、来文化”上,可能会产生哪几种态度?明确:全盘否定、全盘接受、消极逃避、辨正吸收。全盘否定接受外来文化全盘接受传承文化遗产消极逃避辩正吸收3.我们现在来看看历史上,都有哪些态度?(见补充资料,简介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1919年五四前后,是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时期,与以往历次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发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一呼百应。可是没过多久,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胡适的两个蝴蝶儿(两个黄蝴
4、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几乎成了笑谈。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学不来的,离开人家几千年的根基,这种模仿只能是呀呀学语。于是,三十年代“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一度抬头。这时,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造成思想混乱。1934年6月鲁迅先生就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
5、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三、释题:题目“拿来主义”,同学们想想“拿来”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在后面加上一个“主义”呢?明确:这里的拿来和我们平时说的拿来不是一回事,它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主义”是指一种重大的原则或主张。拿来主义这个说法是鲁迅地独创,有它特定的含义。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一种主张呢,我们刚才说了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
6、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地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地错误观点,所以说“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提问: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四、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从文中来找答案:(一)、让同学们阅读课文(5分钟),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找出哪些段落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这一问题,教案《《拿来主义》教案》(.
7、.)。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第8、9段具体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二)背景介绍了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子”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最后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
8、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三)、提问: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