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307628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5
《不用扬鞭自奋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不用扬鞭自奋蹄 摘要: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精神。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自学能力;激发兴趣;指导阅读;注重质疑;掌握方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
2、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精神。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以下几种方法行之有效。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前提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兴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1.设疑激趣5 一般在开课伊始,教师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运用巧妙的设疑办法,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所以,教师要在许多能够设疑的题目上精心设
3、计,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带进课堂。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在学生读完课题之后设疑:从课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这是谁说的话?为什么要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情境引趣 对于一些写景写物或抒情的课文,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情境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小桥流水人家》《桂花雨》《圆明园的毁灭》《松鼠》等文章,要么意境深远,要么感情强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远教资源,把历史资料或优美景色或同学生疏的动植物再现出来,通过播放配乐课文、录音或图片展示,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
4、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3.多读生趣 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望月》一文,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促思”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指导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 阅读往往是由“为何读”“读什么”以及“怎样读”等几方面构成。在解决“为何读”5的问题上,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感召力,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在“导”字上下工夫,将“情商”与“智商”有
5、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断从“他律”(别人约束)向“自律”(自己要求)转变。 关于“读什么”的问题,对不少以学为主的学生而言,这方面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有的学生认为:我也知道将来没有文化不行,但你能说未来什么书一定有用,什么东西一定无用?因此,在阅读方面,教师的合理引导、详细说明和认真指点是不可缺少的,它将为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阅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如何读”是阅读的核心部分。好的阅读方法多种多样,但往往离不开“查”“议”“摘”三个方面。 所谓“查”,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较为生疏的问题,这时往往需要查找相应的工具书、文献书籍等,以便从多侧面、多层次、多方
6、位对它进行了解和把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查”是开启通往知识宝库的钥匙! 所谓“议”,是指对阅读材料是非得失的综合评估。读而不议,无异于囫囵吞枣。只有将自己的观点与所读材料融合在一起,才会学有所得。 所谓“摘”,是指将所阅读到的精彩部分摘录下来。记录的内容很广泛,可以是一两句话,也可以是一种方法、一种启迪。其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原文照抄,也可以是概括大意。“摘”实际上是将阅读过程中激发出来的火花加以定格,只有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更好地积累知识,为实现由知识到素质,进而发展成为能力做好理论准备。 三、注重质疑,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渠道5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
7、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其次,要巧用矛盾,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