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泮托拉唑联合吗丁啉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泮托拉唑联合吗丁啉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观察洪素洁张静北镇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北镇121308[摘要]目的探讨泮托拉唑联合应用吗丁啉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1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给予泮托拉唑40mg,2次/d,吗丁啉20mg,3次/d,疗程为2周,观察治疗疗效。结果本组治疗显效17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23%,仅1例出现轻微头晕、失眠、肌肉酸疼,其余未出现与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泮托拉唑联合吗丁啉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
2、满意,安全性较高。[.jyqkg,2次/d,吗丁啉20mg,3次/d;疗程为2周,治疗期间适宜清淡、富含营养的饮食,禁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少量多餐,禁抽烟,禁酒、咖啡等刺激性饮料.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内镜检查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观察患者用药后是否产生不良反应。1.3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内镜食管炎消失;有效: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症状改善,内镜食管炎改善大于1个级别;无效: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无明显改善,内镜食管炎没有变化。总有效率为显效和有效相加之和。2结果2
3、.1临床疗效见表1。2.2不良反应所有患者中,仅1例患者在药物治疗后出现轻微头晕、失眠、肌肉酸疼等反应,继续服药治疗2d后,症状自行缓解.其他患者未出现与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3讨论反流性食管炎是由多种原因造成,属于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患者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内容物中包含胆汁和胰酶,胆汁中含有卵磷脂,胰酶中含有磷脂酶A,二者相互作用形成溶血卵磷脂,溶血卵磷脂损坏食道粘膜能力极强,它能溶解食道黏膜,破坏食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它长期反复的刺激食管黏膜,使血管扩张,管壁通透性增加,炎性物质渗
4、出增多,炎性物质会导致黏膜下毛细血管扩张淤血,黏膜自身修复能力因此而下降,更加重黏膜损伤,长此以往,形成反流性食管炎.其发病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食道下括约肌松弛;②食管清除力降低;③食管黏膜防御作用减弱;④食道感觉异常、胃排空延迟;⑤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反流性食管炎常会伴有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等疾病一起发生,仅针对单一因素进行治疗,疗效不佳,多种角度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应优于单一治疗。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最基础的治疗方法,但效果不佳,仅对部分患者有效[2],大部分患者需
5、要进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反流性食管,所用药物应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并加强食道下括约肌的功能。目前,常用的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方法为质子泵抑制剂联合应用促动力剂,本组即采用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联合促动力剂吗丁啉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第1天胃烧灼感缓解的有16例,占76%,接受治疗1周内,19例患者胃烧灼感缓解,占90.5%,反酸、烧心等临床症状也均有所缓解。接受治疗9天后,所有患者的胃烧灼感症状消失。2周后,进行内镜复查,17例患者内镜食管炎消失,愈合率为80.95%,3例患者内镜食
6、管炎改善,仅1例患者内镜食管炎没有改变。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少,仅1例出现轻微头晕、失眠、肌肉酸疼,观察后继续给药,症状并未加重,在2d后自行缓解。根据报道表明,食管内的pH大于4的时间与反流性食管炎的愈合具有直接关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药物主要依赖抑酸的强度即24h内食管内pH大于4.0的时间和治疗时间[3]泮托拉唑是质子泵抑制剂的一种,在弱酸环境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它选择性的作用于壁细胞,减少胃酸分泌,降低胃酸对食管黏膜的刺激。因此泮托拉唑用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可以抑制胃壁细胞H+-K+-AT
7、P酶,减少胃酸的分泌[4-5],提高胃腔内的pH值,进而能降低反流物中酸的浓度,使食管内的pH值提高,减少酸持续损坏食道黏膜,并能有效缓解患者泛酸、烧心、胃烧灼感等不适。吗丁啉是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能阻断多巴胺受体,具有明显的抗呕吐作用,胃肠道的主要受体就是多巴胺受体,因此,吗丁啉用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可以减少胃肠道由于多巴胺介导的胃平滑肌松弛.同时,吗丁啉是胃肠道的促动力药,它能够增加消化道的动力[6],促进胃肠运动,促进胃排空,降低了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尤其是酸和胆汁反流的几率,减少酸和胆汁与食
8、管黏膜相接触。综上所述,联合用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明显优于单独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抑酸或者单独使用促动力进行治疗。泮托拉唑联合吗丁啉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服用方便,缓解症状迅速,不良反应少,疗效好,安全性高,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jyqkanKG,TaubelJ,].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88-189.[5]于成功,吴寒.质子泵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7,24(1):74-75.[6]郭建强,谷成明.多潘立酮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