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重在理解意境

古诗词教学重在理解意境

ID:23277423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5

古诗词教学重在理解意境_第1页
古诗词教学重在理解意境_第2页
古诗词教学重在理解意境_第3页
古诗词教学重在理解意境_第4页
古诗词教学重在理解意境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诗词教学重在理解意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古诗词教学重在理解意境当前,汉语热已遍布全球,国际社会掀起儒家经典的学习热潮。熟练掌握汉语是我们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学古诗词重在意境的理解。何为意境?意境是指客观事物与诗词作家思想感情的和谐统一,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真实生活,却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一、实感性意境理解诗意实感性意境即王国维所云“写境”。诗人调动状物、描写、叙事等艺术手段,通过刻画形容,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

2、真实形象地再现客观环境,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常言道: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有的诗通过破败景象,表达一种忧伤的心情。杜甫的《春望》就是这样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前四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作者亲眼所“望”,看到这样一幅意境图:国都沦陷,成池残破,乱花遍地,林木森森。通过这幅意境图,谁不为自己的祖国遭受苦难而悲痛伤心?我们便能理解作者战时忧国忧民、思念亲人的情怀。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又是另一幅春景图:“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

3、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是一幅春光明媚的西湖春景图:春水涨平提岸,春云舒卷贴近湖面,莺在阳光照到的树上鸣叫,燕子衔泥喃喃筑巢,春花初绽令人眼花缭乱,绿荫般的春草可以淹没马蹄,垂柳拂着苏堤。诗人通过水、云、莺、燕、花、草等的描绘,表现西湖春色的美好,意境美在本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曹操的《观沧海》是通过勾勒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意境,来抒发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水何澹儋,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宏伟,意境粗犷深远。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幅意境图

4、: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草木一片欣欣向荣,生机勃勃,日月星辰的运行似乎环绕着大海的怀抱。诗人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通过开阔宏伟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二、改造性意境理解诗意改造性意境即王国维所说的“造境”,或“有我之境”。西方文艺理论将其称为“表现”,即将客观环境和事物,经过主观的想象加以改造再表现出来。其手法或者是以人拟物,赋予无生命的事情和物体以生命动态,或是赋予有生命的植物和动物以人的思想和情感,或是以物喻人,将无知的物体寄以灵性、托为有

5、情,以造成物我交会的境界。王国维曾以北宋词人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的“云破月初花弄影”为例,来说明什么是“境界全出”的“有我之境”。一种改造性意境是以人拟物,即让无生命事物带上人的感情和动作,从而使得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据孟綮的《本事诗》:中唐诗人崔护清明时节在郊外城南庄有次艳遇。第二年清明,他再次游城南庄,“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曰此门中’”。此诗的特点:以人拟物,让无生命的桃花带有人

6、的情感和知觉。“笑”是灵长类独有的表情,桃花是不会“笑”的,那么,诗人刻意地强调“桃花依旧笑春风”意义何在呢?今年与去年,春光依旧,桃花仍然那样鲜艳,但是去年那个和桃花一样艳丽的姑娘却不在“门中”了。这株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发对往曰的美好回忆,徒然增添无限的怅惘外,再就是对好景不长、命运多变的感慨。这些都是通过以物拟人的手法来实现的。中国古典诗词中类似的以物拟人诗例还很多,如龚自珍的“西池酒罢龙娇语,东海潮来月怒明”“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座灵”“木有文章曾是病,虫多言语不能天”“紫皇难慰花迟暮,交与鸳鸯诉不平”等。其

7、中“东海潮来月怒明”的“怒”字,将东海夜色的黝黑,海上浪涛的汹涌,在此背景下月亮在海上的升腾,皎洁和幽冷、硕大和园足,写得极富动态感,充满外张力,给人一种魂悸魄动的异样感受。另一种改造性意境是以物拟人,即是用无生命的事物或动植物来喻人。这种手法为古典诗人们常用,如用鲜花比喻美女,以猿猴比喻人的矫健,前面提到的以草喻愁等皆是如此。这种手法的好处在于使人兼摄了物的时态功能,使抽象的人情意态有了具体的形状和过程。如,前面提到的“愁”,这本是一种人的情绪,它不断地变化,又不好形容捉摸。中国古典诗人为了使它变得具体可感,并使它的

8、发展变化过程清晰可见,就使用了多种以物拟人之法,如南唐词人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等。前者,词人以一江春水来比喻愁之多、愁之深、愁之滚滚而来,源源不断;后者则比作春草,春草的特征则是既多又乱,而且蓬勃滋生。南宋词人李清照擅长白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