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274184
大小:869.51 KB
页数:55页
时间:2018-11-05
《从格物致知到科学、生產力中研院近代史所稿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從「格物致知」到「科學」、「生產力」──知識體系和文化關係的思想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6期(民國93年12月),105-15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從「格物致知」到「科學」、「生產力」──知識體系和文化關係的思想史研究*收稿日期:2004年4月19日,通過刋登日期:2004年9月23日。金觀濤‧劉青峰**金觀濤: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劉青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二十一世紀》雙月刊主編。*摘 要本文利用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專業數據庫〔該庫收錄清末民初(1830-1915)和新文化運動(1915-1926)近6,00
2、0萬字的重要思想史文獻〕,通過「格致」、「科學」、「常識」、「技術」等關鍵詞在數據庫文獻中使用的頻度統計,特別是分析這些關鍵詞在不同時期意義類型的變化,來探討中國文化現代轉型中知識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演化,並據此研究中國現代政治文化中科學主義是怎樣形成的,以及它與西方科學主義的差異。首先,我們分析指出從明末到1900年以前,中文一直用「格致」來指涉science,這是由於受到程朱理學特有的整合知識和道德的模式以及中國近代傳統形成所代表的普遍觀念的支配,是中國文化常識理性的體現。「科學」一詞在中文裡本是科舉、學校之簡稱。我們發現,1900年後「科學」一詞取代「格致」用於翻譯scienc
3、e,恰好發生在1902年至1905年間,其過程與新政廢科舉同步。從思想史角度看,兩者之所以同步,是清廷為了推行廢科舉和立憲改革,不得不採用中西二分的二元論意識形態,現代知識與儒家道德劃清界線,知識分子終於接受用沒有道德色彩的分科之學的「科學」來指涉science。其次,我們對《新青年》中「科學」、「常識」-159-從「格物致知」到「科學」、「生產力」──知識體系和文化關係的思想史研究這兩個詞以及相應關鍵詞的使用頻度和意義分析的結果表明:科學這一在新文化運動中形成的中國現代文化重要觀念,從那時就被賦予沿襲至今的兩種意義及功能。第一,它作為現代常識,恢復了類似程朱理學那種從常識合理的知
4、識系統推出道德倫理價值的論證結構,科學既用於批判儒家倫理和封建迷信,也可以建構新意識形態,是日後馬列主義中國化的思想基礎。第二,它往往同時包括現代技術,即「科學」與「技術」混用,可以涵蓋了原來儒學經世致用的內容。我們的研究發現:「科學」取代「格致」雖然意味著中國文化的知識系統(及其應用)在西方衝擊下的現代轉型,但新文化運動中知識系統和新意識形態(現代價值系統)的關係卻保持同構。它表明在不同的文明中,知識系統在文化價值中的定位可能是不同的,而且這種定位沒有隨著知識系統和傳統文化現代轉型而根本改變。關鍵詞:格致、科學主義、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科學技術史、觀念史一、意識形態更替的語言學痕跡
5、1902年,梁啓超完成〈格致學沿革考略〉一文,梁啓超,〈格致學沿革考略〉,《飲冰室合集》(上海:中華書局,1941),文集第11,頁3-4。從此以後,梁啓超很少再用「格致」來指涉「科學」,他欣然接受正在興起的science譯名改變的大潮流,用「分科之學」的「科學」來取代「格致」。在梁啓超同年寫作的〈論希臘古代學術〉中,他明確將「格致」稱為「科學」。參見梁啓超,〈論希臘古代學術〉,《飲冰室合集》,文集第12,頁63。如果將1607年徐光啓翻譯《幾何原本》前六卷作為西方科學傳入的開始,到梁啓超寫〈格致學沿革考略〉,用「格致」指涉科學在中國已有約三百年的歷史。早在明末,士大夫已經用格致概
6、括西方科學知識。參見徐光台,〈儒學與科學:一個科學史觀點的探討〉,《清華學報》,新26卷第4期(1996),頁369-91。這自然產生一個問題,為甚麼1902年後中國知識分子要放棄「格致」這一用於翻譯science因襲已久的用語?-159-從「格物致知」到「科學」、「生產力」──知識體系和文化關係的思想史研究思想史研究者通常將其歸為科學在文化系統中定位的轉變。「格致」是儒學修身八條目的前面兩條,用它來指涉科學,就明確賦予科學知識以建構道德意識形態的功能。而用「科學」取代「格致」則意味著科學知識與儒學劃清界線,標誌著知識系統的專門化及其在文化中定位的非道德化,它是十九世紀末西方衝擊下
7、中國文化和社會現代轉型的結果。艾爾曼(BenjaminA.Elman)著,蔣勁松譯,〈從前現代的格致學到現代的科學〉,收入劉東主編,《中國學術》(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第2輯,頁1-43。但是,在二十世紀頭二三十年,科學主義曾對中國新道德意識形態的建構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就是說,「科學」取代「格致」,一方面在語彙上劃清求知與道德的界線,但與此同時,卻更廣泛地具備格致的功能。正因為存在上述互相矛盾,據此,有的學者認為,這表明二十世紀中國的思想革命在某種程度上只不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