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259706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6
《赏识激励与批评惩戒的辩证原理及实践运用的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赏识激励与批评惩戒的辩证原理及实践运用的探究文/曹明莉【摘要】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状态,现今教育提倡人性化,强调素质教育,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都发生着较大变化。“赏识激励”是目前教育界普遍倡导的教学方式,在此环境下,“批评惩戒”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否还应坚持?两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运用发挥最优的效果?本文对赏识激励与批评惩戒的辩证关系,以及两者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做了阐述分析。..关键词赏识激励;批评惩戒;教育教学一、赏识激励与批评惩戒的关系在教学中,赏识激励就是理解、尊重、信任学生
2、,发掘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不纠缠学生的缺点,用优点激励学生不断前进,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和潜能,形成良性循环。事实上,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期,思想与性格各方面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现象,教师的赏识激励教育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批评惩戒是对违纪学生心理或生理施予不愉快的刺激,批评惩罚不是打骂、体罚,应当采取合理、适度、恰当的方式,正确实施可提高学生对是非对错的分辨,提高道德责任感,提升学生抗压耐挫能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如果只强调赏识激励,则会使学生形成盲目自信、逃避责任
3、、逃避困难的缺陷。过度强调批评惩罚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学生胆怯懦弱、没有自信心,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两者无论是过度的运用哪一方,都是不负责任、不完全的教育。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赏识激励与批判惩戒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结合,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方法。两者结合才能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优效果。二、赏识激励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一)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生的需求。赏识激励的前提条件是了解学生的需求,只有教育者的赏识激励符合被教育者的心理需求时,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当学生的学习成绩或在校表现有了进步时,老师应给与认
4、可,鼓励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更上一层楼;当学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时,老师应给与赞赏,肯定学生的价值;当学生遇到挫折时,应给与安慰与鼓励,使学生从沮丧的情绪中走出来,以正确的态度面对问题;当学生对未知领域提出问题时,应当给与支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二)把握尺度,掌握方法。了解了学生的需求后,在赏识激励中就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按照适度原则进行。赏识激励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把握好尺度,不能为了“赏识”而赏识,不能滥用、过度。如果为了某种目的而牵强的赏识会让学生感到虚伪,并且对老师的赞赏激励不屑一顾,不再
5、信任老师;因为现在老师营造的“温室”,不适应将来会面对的挫折,或者产生自骄自傲、盲目自信等问题。而根据不同的对象,应当采取不同的赏识激励方法。有的学生会喜欢教师当众表扬鼓励,有的学生喜欢教师单独个别的对其赞扬激励;一些学生简单的几句赞扬的话就能起到作用,但是对于一些学生,教师只有对其进行有根有据的,有分析性的赞赏激励才能让其信任、起到作用。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赏识激励、学会赏识激励他人,积极的赏识激励氛围,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三)赞赏激励要发自真心。在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时,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
6、的真诚。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敏感,如果教师赞赏激励时只是流于表面形式,特别是对于一些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教师态度如果不诚恳,很可能被学生误会为“这是讽刺”,“这是嘲笑”,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抓住时机、真心的赏识激励,让学生感受到愉悦,感受到其是被尊重的、被认可的,才能促发良性循环。三、批评惩戒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一)以尊重学生为前提。批评惩戒的目的是教育帮助学生,是在关爱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矫治的强制措施。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批评惩戒不是对学生的人格进行侮辱,不是对学生的人身进行伤害。不尊重学生,羞辱学生的
7、批评惩戒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容易造成破罐子破摔的结果。(二)以适度为原则。批评惩戒应当遵守适度原则。首先,批评惩戒应当讲究间隔性,不能刻意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经常性的批评会使学生麻木,或者出现过度焦虑的心理状态,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其次,不应“过分”惩戒,批评惩戒学生的时候应当讲究场合。有些教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教训”学生,措辞严厉,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后果严重者会造成学生自轻自贱、自暴自弃。所以批评惩戒学生一定要适度。(三)目标明确,公正相待。在批评惩戒学生的时候一定要告知对方是哪里做错了,并指出改正
8、的机会,不能学生挨了批评、受了惩戒,还一头雾水不知错在哪里。古语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学会改正,学会成长,才是批评惩戒应该起到的作用。相同的错误用相同的惩罚方法,不能因为私心给孩子“轻重”不同的惩罚。公正公平的待遇更容易使学生接受老师给予的处罚。(四)以“爱”之名。教师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每一位学生都想学好、都想得到别人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