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232302
大小:27.98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1-05
《高中语文教师入编考试复习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高中语文教师入编考试复习资料 篇一:教师招聘考试小学、初中、高中语文复习资料(全面) 现代汉语 1、了解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三项标准:(既普通话的定义) 答:①以北京语音为标准②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③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2、汉语的七大方言区以及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和影响: 答:①北方方言②吴方言③湘方言④赣方言⑤客家方言⑥闽方言⑦粤方言 ①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 ②汉语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③
2、对国内外影响深远,日本语、朝鲜语、越南语同越南关系尤为特殊。 ④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正式工作的语言之一。 3、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中的拼写规则,能够正确的给汉字注音,特别要注音纠正正常容易误读的字音。P4 4、能够使用规范汉字,掌握纠正错别字的方法,敏锐地发现常见的错别字并加以纠正。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5、能够划分词的结构类型,正确理解词义,划分
3、词义的类型并准确用词;掌握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辨析方法,把词义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解释,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 6、了解汉语的语法体系,理解词类划分的依据和句群与复句、段落的区别,能够正确划分词类和句子成分以及复句的层次关系,发现和改正常见的语法错误。 7、了解修辞的作用和目的,掌握比喻、比拟、借贷、对偶、设问、反问等常见的修辞方法,并用于写作和文章分析。 比喻:就是平常所说的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或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 1、明喻:是明显的比喻,本体、比喻词、喻体三者明明白白都有。 2、暗喻:从表面上来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 3、借喻:不出现本体
4、,也不用比喻词,直接有喻体代替本体。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1、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事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2、拟物:是把人当做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者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写。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借代:是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手法。 夸张: 1、扩大夸张2、缩小夸
5、张3、超前夸张 对偶: 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排比: 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设问: 特点是“无疑而答”。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 访问: 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用感叹号。 古代汉语 1、了解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和形体结构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六书”,能够分辨汉字的形体结构。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
6、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殷商文字—甲骨文——西周文字—金文——春秋战国时代—大篆——秦汉文字—小篆——隶书——草书(草隶-章隶-今草-狂草)——楷书——行书 “六书”: 象形: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创造汉字。如:日、月、虫、人指事: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如:上、下、末、三、刃、朱 会意: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他们组成一个新的意义。如:林、夫、功、返形声:由义符合声符两部分组合
7、造字。如:樱、蓝 转注:属于“用字法”,大致有“形转、音转、义转”三说。 假借:就是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假借字。 2、了解古今字的异同,能够辨别词的本意和引申义,辨析同义词。P38 3、了解词类活用的规律和条件、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被动表示法,掌握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弄清宾语前置的规律以及“之”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P49 4、掌握于、以、为、于、而、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