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221588
大小:5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5
《儿童重症肺炎诊治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儿童重症肺炎诊治进展 1重症肺炎的流行病学 1.1重症肺炎的发病率 在世界范围内,每年有1.56亿肺炎患儿,其中1.51亿在发展中国家。而我国每年肺炎发病人数高达2100万人。在所有的肺炎患儿中,有7%~13%属于重症肺炎,足以威胁患儿生命并需要住院治疗[1]。 1.2重症肺炎的高危因素 RudanI等[1]研究表明引起重症肺炎的高危因素有:非母乳喂养、营养不良、空气污染、低体重、未接种麻疹疫苗。同时,国内学者[3]指出: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代谢遗传性疾病以及早产儿应视为重症肺炎的高危儿。 2重症肺炎的诊断 2.1重症肺炎临
2、床诊断标准 目前国内外对重症肺炎诊断标准不完全一致。X等[12]提出,对于3个月至5岁的重症肺炎患儿,使用口服阿莫西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等同于静脉使用青霉素。2008年,HazirT等[13]通过对2037例年龄3~59个月的重症肺炎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在没有严重基础疾病(严重营养不良、先天性心脏病)的重症肺炎患儿,口服阿莫西林[80~90mg/(kg·d)]可达到静脉用阿莫西林[100mg/(kg·d)]相同效果。对于低年龄(<6月)、低体重、呼吸明显增快的重症肺炎患儿,口服抗生素治疗失败率较高,不值得推广[14]。广泛推广口服抗生素治疗,不仅缓解医院住院
3、压力,节约医疗资源,也减轻了患儿家庭负担,但是,对于重症肺炎患儿,多数学者仍主张抗生素静脉给药或采用抗生素序贯治疗。 3.2激素的应用 对于重症肺炎,临床上对激素的使用尚有争议。一方面,一部分专家认为重症肺炎由于IL6、CRP、TNF等炎症介质的大量释放,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出现各个组织器官并发症,而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炎症反应。ConfalonieriM等[15]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可加速重症肺炎患儿的肺部炎症消退,减少由于SIRS引起的并发症,此外,还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住院日期。另一方面,Salluh等[16]根据GRADE系统检索
4、文献荟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激素作为重症肺炎的基础用药并不值得推荐,在有效的抗感染治疗的情况下,使用激素是安全的,但是加用激素并不能提高疗效。 3.3其它辅助治疗 锌的使用,国际上尚有争议。Brooks等[17]的随机双盲试验结果显示:每天加用20mg锌的辅助治疗,可以加快重症肺炎的恢复,减少抗生素使用,从而减少其并发症及死亡率。与之相反,Bose等[18]认为:在重症肺炎患儿中,使用锌的治疗组与未使用锌的对照组,其临床症状的缓解以及住院时间都没有统计学差异。因而,锌对重症肺炎的辅助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4重症肺炎预后不良的因素 文献报道多脏器功能衰竭、并
5、发症、电解质紊乱、小年龄四个因素对婴幼儿重症肺炎死亡率有明显影响[19]。其中,多脏器损害是重症肺炎死亡的主要原因。 5预防 重症肺炎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要减少其死亡率,不但要提高对其的早期认识,更重要的是及早采取措施预防其发生。疫苗接种是一种减少重症肺炎发病率的有效措施,包括麻疹疫苗、流感疫苗和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近年来,麻疹疫苗已经得到普及,但是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在发展中国家其普及率仍然较低[14]。值得注意的是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它可预防大多数重症肺炎链球菌肺炎。虽然不同国家、地区以及不同个体的肺炎链球菌血清型有一定差异,但是,肺
6、炎链球菌结合疫苗包括7~13种肺炎链球菌(SP)血清型,可以预防世界范围内50%~80%的儿童肺炎链球菌感染[20,21]。OrinSLevine等[22]的临床试验表明: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可保护大部分易感儿童。南非的一项临床试验表明,在HIV感染患儿中,肺炎链球菌疫苗可减少肺炎链球菌肺炎发病率的65%,在未感染HIV的儿童中,肺炎链球菌疫苗可减少其发病率的83%[23]。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重症肺炎的重视与认识的深入,国内外对儿童重症肺炎诊断标准日趋完善,重症肺炎早期诊断指标的应用以及新治疗方法的出现,重症肺炎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儿童重症肺炎诊
7、断与治疗,尚存在一些争议,重症肺炎的预防,尚需要普及。【参考文献】 [1]RudanI,BoschiPintoC,BiloglavZ,etal.Epidemiologyandetiologyofchildhoodpneumonia[J].BullicrobiolImmunolInfect,2008,41(1):4147. [8]BasS,AdhikariRK.Hypoxemiainchildrenoniaanditsclinicalpredictors[J].IndianJPediatr,2006,73(9):777781. [9]NairV,Nie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