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散文的审美独特性

论散文的审美独特性

ID:23212355

大小:5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5

论散文的审美独特性_第1页
论散文的审美独特性_第2页
论散文的审美独特性_第3页
论散文的审美独特性_第4页
论散文的审美独特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散文的审美独特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散文的审美独特性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把中国现代散文的特征该概括为:“个人”的发现;取材范围的扩大;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以及幽默味。长期以来,人们对散文审美特性的认识一直遵循着这一审美传统,一般来说可概括为以下几点:①散文的个性特征。每一篇散文中都要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即所谓的文如其人,千人千面,散文里充满着浓郁的“自叙传色彩”。②广博的题材。散文的题材范围广博,大如世界风云,国家大事,小到地方风习,山水湖光,街头景色,以及往事漫忆,感想抒怀,读书心得,均可入题,“宇宙

2、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鲁迅也说:散文的“体裁应听其十分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③娓语漫谈式的随意自由抒写。散文是没有一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就如同面对家人,随随便便,想到什么就纵谈什么。④幽默谐趣艺术。这也是散文重要的一种笔调。在散文中夹以幽默、谐趣的笔调,就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使散文作品脱离板滞,格外生色,特别引人注目。也有人把散文的审美特征概括为“真”、“情”、“趣”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是散文的突出特点,基本概括了散文的艺术特性,也是一般对散文审美特征的传统看法,但还不

3、足以说明散文的审美独特性所在。小说、戏剧、诗歌也或多或少都会有这些特点。真情,作为创作主体对生活的真切体验与真诚态度,是形成一种文学样式艺术真实的基础,情感性历来就被视为和形象性并列的文学基本因素。诗歌在抒发感情方面决不比散文逊色。小说表现的主题也既可大到国家大事、历史题材,也可小到鸡毛蒜皮、日常琐事。语趣、理趣、智趣,在已经哲理化心理化知识化当代小说诗歌中也比比皆是,不足为奇。(fw.NSEAC.编辑发布)那么散文独特的审美特征何在呢?也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知:一、以“我”为主,即文本的“自我”

4、性。散文是创造主体性在文本表面上表现得最为强烈的一种体裁,文本的“自我性”是散文的一个基本的审美特征。文本中的必须是一个绝对真实的“自我“,“自我”成为散文主体的审美对象。绝大多数的散文总是让这个“我”直接出现在文本中间,“我”必须在散文中出场。或者以“我”为中心叙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或者面对一景一物而引出“我”的缕缕情思、绵绵絮语,从而宣泄、抒写“自我”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与哲理感悟。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荷塘月色》等,就是以“我”为主的散文名篇。在这些作品中,“我”成为全文表

5、现的主角。即使极少出现“我”的散文,的“自我”也往往活跃于文本的背后。不管是百草园、三味书屋也好,还是荷塘月色也好,始终都是眼中、心中的景物,始终以的眼睛与诗心去看、去体味。因为这个“我”直接出现在文本当中,所以散文一般都是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叙事,故散文文本叙事结构,或由“我”的所见所闻的物理时空顺序来进行组织,或由“我”的意识流动的心理时空顺序来予以安排,总之文本叙事因此而显出整体性的“自我”言说与“自我”书写,自始至终充盈着浓郁的主观心理色彩。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散文追求的是一种“有我”之境,而非

6、“无我”。外在显露的“自我”性这一特征,使散文在文本上与小说、戏剧和影视剧本划清了自己的界限。相比较而言,小说、戏剧、影视剧本往往是通过人物之间思想性格的冲突、各类人物命运的发展以及情节故事的展开,来间接地表现小说家和剧作家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感想。“我”是不直接出场的,即使出场也是非常隐蔽的,往往是借助于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来表达作家的主观情感。作家的主观性是隐蔽在人物与故事的背后,而且对优秀的作品来说,越隐蔽越好。也正是在这一方面,显示了它们与散文外在显露的“自我”性迥然有别的基本特征。在诗歌中,

7、自我也是很少直接出现在文本当中的,往往是借助于景物、意象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二、非虚构性。散文是非虚构性的文学,这是由散文的审美特质所规定的。文学是可以而且应该虚构的,而散文却是不容虚构的文学“另类”。散文题材内容的质料多种多样,有直接从客观生活中采撷的真人真事,有亲身经历的生活片断、生活细节以及主观的内心体验,有间接从书本、报纸、杂志、影视等媒体中获取的材料,但是,不管怎样这些题材都要求是真实可靠、确凿无疑的,尤其是,作家叙写自己的见闻、亲身的经历以及那些借以抒写内心思想与情感的客观诸多事物,都应

8、该绝对真实,是真实生活的真实“再现”。真实是散文的生命。在散文中,要绝对真实地抒写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并且绝对真实地抒写自己的内心体验和对客观事物的感悟与思考。散文中的真情实感不是浅薄的、虚假的、做作的情,而必须是内心世界的真实外现,必须是充满“个性”的真情。这种非虚构性,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散文文化基因的一种继承,从《左传》、《战国策》到《史记》、《汉书》,其中不乏很多文史结合的美文,这些文章均是历史实事的真实记录。也正是这个原因,形成了我们民族长期以来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