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1)

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1)

ID:23210033

大小:5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5

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1)_第1页
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1)_第2页
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1)_第3页
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1)_第4页
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1)_第5页
资源描述:

《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1)、文本和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构成了西方诠释学的重要主题。从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开始,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再到后来的哈贝马斯、利科尔以及贝蒂、赫施等,众多的诠释学家们对人类理解和解释过程中、文本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耐人寻味的探讨。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采取的是一种“中心论”的立场;而在海德格尔的引领下,伽达默尔彻底实现了从“中心论”向“读者中心论”的诠释学转向;其后,贝蒂和赫施等试图接续和完善“中心论”,而利科尔则提出了一种旨在克服“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对立的“文本中心论

2、”,为诠释学的未来走向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中心论:对原意的追求和对读者历史性的消解  诠释学是作为对《圣经》(以及相关法律文本)的一种诠释技艺发展起来的,其初始的形态即是圣经  这种对文本中客观原意的承认以及让诠释学致力于把握文本客观原意的“中心论”倾向,在狄尔泰的体验诠释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施莱尔马赫的一般诠释学留下了一个疑问:既然文本的读者是一个个性化的存在,而文本的也是一个个性化的存在,读者为什么能够借助于“心理移情”来理解文本中灌注的意图?狄尔泰从体验诠释学的角度作出了解答。按照狄尔泰的观点,“理

3、解从来不是直接的,它是理解者通过自身对心理过程的‘体验’来重建这一过程,以达到对本文的理解。”就是说,“理解者必须首先对本文的创作过程作心理学上的还原,悉心体验,彼此认同,藉此进入的视野,才能重建整个创作的心理过程,揭示本文的‘原意’。”[6](P23)而读 者之所以能够借助于“体验”来理解本文,关键在于生命的整体性和共同性。因为归根 到底,体验乃是对生命的一种表达,体验所联接的乃是奔流不息的生命之流,而在生命 之流中,过去、现在和未来是融为一体的。所以,作为个性化存在的读者和,也不 过是同一生命的“要素”,他们能够借

4、助于“体验”而沟通起来。  所以,尽管与施莱尔马赫不同,狄尔泰并没有完全消解读者的个性在理解中的作用,而是将读者的个性与的个性一同纳入生命之流中,为理解的发生提供可能,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为向“读者中心论”的过渡作了铺垫,但就其基本的方面来说,他仍然坚持了“中心论”的立场,让体验诠释学的脚步不懈地去追寻文本中的“原意”。  总的来看,诠释学发展中的“中心论”为了保证理解的客观性,或者说为了保证对文本中的“原意”的把握,几乎完全消解了读者的个性。在“中心论”的视域中,读者实际上成了“无个性的”、“无差别的”抽象存在物。(lw

5、.nseaC.编辑发布)      读者中心论:读者历史性的凸显和原意的被遗弃  海德格尔是诠释学发展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中心论者”。在海德格尔之前的诠释学基本上属于方法论的领域,而海德格尔通过建立此在诠释学实现了对以往的诠释学和本体论的双重变革。在海德格尔那里,“本体论从根本上被重新界定为对此在之存在的昭示和揭秘。而诠释学,也被重新界定:它不再是一种神学的或哲学的  其次,伽达默尔通过对读者历史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先入之见”(Vorurteil,或称“偏见”)之合法性的强调,从根本上消解了“心理重建”的可能

6、性,为“读者中心论”进一步提供了依据。在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所代表的“中心论”那里,读者由于自身的历史性存在而形成的见解,通常被视为阻碍读者理解文本的“偏见”而遭到贬斥。在他们的诠释学中,读者被要求在进入文本的解读时毫无保留地排除自己的历史性和主观见解,以实现对原意和思想的客观重建。而伽达默尔认为,“这实际上是历史主义的天真的假定,即以为我们必须置身于当时的时代精神中,我们必须以它的概念和观念,而不是以我们的概念和观念去思考,并以此追寻历史的客观性。”[10](P46)其实,无论是读者与之间的时间距离,还是由此带来的读者

7、与的不同的历史性,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或者换句话说,是读者所无法彻底摆脱的自身存在方式的一个方面。在他看来,占据读者意识的“先入之见”并不是读者可以自由支配的,也就是说,不是通过所谓的“心理移情”可以加以克服的,实际上在我们的理解活动展开之前,以“传统”的面目出现的“先入之见”已经先在地占有了我们。文本赖以栖身、理解赖以展开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传统的负载物,当读者的理解在语言之中展开时,“先入之见”已经必不可免地渗入其中。当然,传统并非一成不变,“传统并不只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种先决条件,而是我们自己把它生产出来的,因为

8、我们理解着传统的进展并参与到传统的进展中去,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规定了传统。”[11]依此而论,不同时代的读者,处于传统之流的不同河段,拥有自身独特的历史性,有着各自独特的“先入之见”,并以此为契机在对文本的新的解读之中推进着传统。伽达默尔主张,“时间距离并不是某种必须被克服的东西。……事实上,重要的问题在于把时间距离看成是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