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175568
大小:61.1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5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企业集团业绩评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企业集团业绩评价一、企业集团业绩评价方法概述企业集团的业绩评价在本质上与一般企业业绩评价并无不同,但是,由于企业集团生产经营的广泛性,组织结构的层级性,管理内容的复杂性,导致企业集团的业绩评价在诸多方面与一般企业业绩评价迥然不同。具体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业绩评价的内容更为复杂。企业集团的特征是以产权关系为纽带,以母子公司为主体,集团内成员企业在行业、规模以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方面有很大差别,从而造成业绩评价在对象上的复杂性。第二,业绩评价的难度明显增加。企业集团组织结构的层级性、复杂性
2、导致管理权力的分散,生产经营的广泛性、复杂性导致财务环境的多变性,从而导致业绩评价难度大大上升。上述原因,导致一般企业所采用的业绩评价方法往往不适用于企业集团的业绩评价。而到目前为止,企业集团业绩评价的一般方法中,包括功效系数法、层次分析法、专家意见法、模糊评价法等,也有很多不足。这些方法大多是定性指标的定量化方法,评价指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权重赋值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和固定性,指标体系缺少动态性,因此,我们引入更科学的评价方法一因子分析法。二、因子分析法的特点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是由研究原始变量
3、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多元统计方法,由于其降维的思想与多指标评价指标序化的要求非常接近,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系统营运状态评价中,逐渐成为一种具有实际价值的多指标评价技术。应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企业集团业绩评价与其他几种方法相比有以下特点:第一,有基本的方法和步骤,便于程式化处理和计算,结果易于分析和应用。第二,可根据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的内在关系决定指标体系,具有动态性和适应性。第三,对各指标进行
4、标准化处理,解决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问题。第四,依据方差贡献率确定因子得分的系数,解决了权重赋值的主观性问题。可见在企业集团的业绩评价中运用因子分析法,克服了前述方法的一些不足,能够排除主观因素干扰,更客观、动态地评价企业集团的业绩。需要注意的是:一是各个指标应具有同向性;二是不同的主体应根据自己关注的重点来选定指标。三、实证分析本文选取2003年〜2009年LX集团作为研宄的对象,选取6个指标,对42个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假设各年度综合排名与各因子得分的排名一致。运用spss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可
5、得相关系数矩阵表。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变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比较适合用因子分析法。运行软件,得到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特征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见表2:可以看出前两个因素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贡献率已达80%以上,所以抽取两个因子。建立因子载荷阵,对因子载荷阵施行方差最大旋转,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旋转后的因子系数明显地趋于两极化,具有了鲜明的实际意义。F1与流动比率、营业利润率、和总资产报酬率关系密切,可归结为盈利能力,F2与非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关系密切,可归结为营运能力。列出表达
6、式为:Fl=0.297XI-0.120X2-0.004X3+0.159X4+0.300X5+0.299X6F2=-0.028X1+0.356X2+0.381X3+0.331X4-0.064X5+0.076X6除利用因子得分对指标进行分类,还可以计算综合得分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各年的业绩分数。其中各因子系数为其方差贡献率与公共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值。F=0.5607F1+0.4393F2计算出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见表4。从表4得出此实证分析的最终结论:大多数年度综合得分排名与各因子得分的排名基本一致,说明企业集团的
7、业绩情况可以大致由两类公因子可以反映,但是2005年、2006年的综合排名和因子得分有较大出入,需要进一步针对这两个年份进行考核和分析。比如2005年度,F1的排名和综合排名不一致,则应针对这一因子查找原因,深入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改进方案。四、结论本文结合了我国企业集团的真实财务数据,运用了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其业绩进行评价,使得这项复杂的工作可以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程式化处理和计算,将有错综复杂关系的若干指标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从而达到降维的目的,并根据方差贡献率给各因子赋权,排除了主观因素干扰,使得企
8、业集团可以更加客观准确地对其业绩进行评价。以因子得分表为基础,可以在下一阶段结合专家评定法等主观评价方法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因素,拟定改进方案。这样定性加定量,可以克服纯数理统计方法下评价结果仅对样本数据有效,并不一定完全反映现实中评价目标的真实重要性程度的缺陷,增强了此方法对企业集团经营管理和分析决策的实用性。参考文献:[1]JohnsonRAWichernDW.Appl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