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158007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04
《着眼乡土文化激发习作情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着眼乡土文化激发习作情感 摘要:当前农村小学学生作文素材匮乏,已成为影响学生作文质量的重要原因,因此,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应立足农村,充分利用农村这一广阔天地,挖掘充实学生写作素材。 关键词:乡土作文;素材挖掘;习作情感 新课程标准在谈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说:“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告诉我们,要改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要解决农村小学作文素材匮乏的难题,必须贯彻新课标精神,立足农村,面向广阔的生活领域,深入挖掘农村社会、人文、自然资源,丰富
2、农村学生写作素材。基于此,我校申报了省级课题《农村小学乡土作文教学研究》并获立项。下面,笔者就谈一谈自己在乡土作文研究中的一些收获。 一、刨根问底――乡土作文素材挖掘不深原因初探4 造成农村小学乡土作文素材挖掘不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我们调查的结果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教材方面的原因。现行教材所出现的城市化倾向,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习作方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次是教师方面的原因。在农村小学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只重写作指导,而轻视观察指导。对观察的忽视,必然导致农村语文教师忽视了对农村乡土作文素材的发掘与利用。
3、再次是学生方面的原因。现在的农村小学生,缺乏发现意识和主观观察能力,平时没有养成素材收集的习惯。最后是家庭方面的原因。由于受到家庭条件和家长思想意识的限制,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学生大多被禁闭在家中,这就使他们缺少了生活经历与体验。 二、实践探索――乡土作文素材挖掘的具体途径 在课题立项后,我们结合我地区和我校实际分解成了四个子课题,分别是《农村小学劳动实践资源作文教学研究》《农村小学民俗风情资源作文教学研究》《农村小学语言文化资源作文教学研究》和《农村小学自然景观资源作文教学研究》,下面就结合这四个子课题的研
4、究情况来谈一谈农村小学乡土作文素材挖掘的具体途径。 1.参加农事劳动,发掘写作素材。我们的学生都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作为农家的孩子,大都在春耕秋收中作过贡献,只要能多留心,也能感悟到劳动的乐趣,捕捉到写作素材,特别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农民的传统劳作习惯已大大改变,也带来了更多的劳动趣味,如广大农村推广的免耕抛秧种田方式,一场劳动下来可以脚不沾泥。农民少了几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而多了几分舒适。春风和熙,夏日炎炎,秋实累累,冬雪皑皑,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劳作,有不同的心情。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劳动中观察劳动场
5、面,首先是自己劳动的过程和劳动时的心情,以及劳动后的感受。其次是人们在劳动时的语言、神情、动作,从中体会他们的心情,并把自己的所见所感用心记下,作为素材。 2.感悟民俗风情,捕捉写作素材。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各种民俗风情五彩缤纷、璀璨夺目,它们也是极丰富的素材宝库,我们要引领学生用心去观察与体会,更要挖掘这些民俗中所蕴涵的深厚文化底蕴。我们这里有一句俗语:“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4充满着浓郁中国传统特色的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更是小孩子们最高兴的节日。打年货、杀年猪、贴春联、贴挂门钱、上坟祭祖、做年糕、
6、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充满着童心的孩子们在这时一定是最快乐的,如果把这些快乐故事和感受记录下来,就是充满浓郁生活味的素材了。如其中体现出的浓浓的亲情,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对祖国未来的祝福,这就是过年中的一些风俗习惯所折射出的民俗文化。此外,在我们家乡还有上七节、三月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个节日都会有各自不同的风俗活动,渗透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另外,学生从农村的婚嫁娶丧、房屋上梁等民俗中也能将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素材。 3.留意方言俚语,丰富语言素材。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语言文
7、化,如果加以收集和整理,这也是写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从中吸取养料,可以使习作语言生动、活泼、精炼、富有生活味。如在形容一个人本性难移时,用“虎行千里吃肉,狗走百家吃屎”来表现;用“庄稼是别人的好,儿女是自己的亲,打断骨头连着筋”来表现父母骨肉之间的血肉亲情;用“人多主意好,柴多火焰高”来说明团结力量大等。在习作中,引用一两个方言词汇与俗语,不仅能使学生的作文增色不少,还能给学生的作文增添一丝浓郁的乡土韵味与风采,有助于学生表达某些概念和思想,有助于学生把生活中的“内容”用贴近生活实际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有
8、效解决学生作文中的表达关。4 4.畅叙乡村之美,提炼创造素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学生抛开身边熟悉的乡村美景不写,而偏偏去写那些他们不熟悉的甚至是虚幻了的公园、风景区等。这就是我们教学的尴尬之处:农村学生的价值取向已在不自觉中受到了社会的扭曲,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与趋同性。而当学生抛弃了对他最熟悉的生活的守望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