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109706
大小:8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4
《广州汽车产业现状与前景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广州汽车产业现状与前景分析【摘要】在过去十年里,广州的汽车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渐出现了产业集群的雏形。本文对国内汽车产业现状以及广州汽车产业的集群现状进行了分析,还对广州汽车产业作了优劣势分析并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并对其提出发展建议。【关键词】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现状前景AnalysisofCurrentSituationandProspectsinGuangzhouCarIndustry【Abstract】Atthepastdecade,theGuangzhoucarindustryhasdevelopedquicklyandtheembryonicformofindustrialclustersgraduallyappears.ThisarticlemainlyanalyzethecurrentsituationofbothChinaandGuangzhoucarindustries.what‘smore,theauthoranalyzesthestrengthandweaknesssoastomakeadviceonthedevelopmentofGuangzhoucarindustry.【Keywords】Guangzhoucarindustry;Cluster;Currentsituation;Advice(一)我国汽车产业现状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联系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机构所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链纵向延伸,以及相关产业横向竞争与合作的效率,通过集聚效应、协同效应的产生与释放,可以有效促进核心产业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区域品牌的形成。近几年来我国的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根据来自国家商务部的消息,2008年我国生产汽车934.5万辆,同比增长5.2%,比上年净增46.26万辆,超过美国的868.1万辆位居世界第二;销量为938.05万辆,同比增长6.70%。虽然受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低迷的影响,国内汽车行业经济运行增速明显减缓。但是中国汽车工业经济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李京生在接受采访中认为“虽然增长率大幅下降,但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汽车工业仍有增长”。在我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其行业渐渐呈现出产业集群的现象,并有逐步发展的趋势。如下图所示全国形成了:以长春为中心的汽车产业集群、以上海为中心的汽车产业集群、以广州为中心的汽车产业集群、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汽车产业集群、以武汉为中心的汽车产业集群、以南京、合肥为中心的汽车产业集群和以重庆为中心的汽车产业集群。7 中国汽车产业群总览(二)广州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和集群现状广州整车制造的历史已有40多年,但由于上世纪80年代与法国标致合作失败,使人们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逐渐淡忘了广州汽车工业,直到1998年7月1日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成立,广州汽车产业开始发生了历史性转折,从此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2006年广州的汽车产业更是超过了石油化工产业,以全市16%的工业产值比重成为了广州第一支柱产业。2008年广州已经凭借87.94万辆的轿车生产数量首次超过上海居全国首位。随着广州汽车产业的发展,广州汽车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三大组团:东部的广州开发区黄埔组团、北部的花都组团及南部的南沙组团。广州北部汽车产业基地以东日产乘用车为龙头,以花都汽城为中心,形成了集整车生产、部件生产、汽车研发、汽车教、汽车贸易等于一体的汽车产业集群。东部汽车产业基地以广州本田龙头,以广本第一、二工厂(增工厂)、本田(中国)出口工厂、东风本田发动机厂为支撑,以广开发区、黄埔工业集聚区、增城业园区为载体,集整车生产、零件生产、汽车研发、汽车贸易等于一体的汽车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南部汽车产业基地以广州丰田为龙头,以南沙国际汽车城为中心,集整车、零部件、汽车物流等于一体的汽车产业集群已形成。(三)广州汽车产业的优劣势分析1、广州汽车产业发展的优势(1)政府重视7 《广东省汽车工业2005—2010年发展规划》提出,将依托骨干企业,建立汽车和摩托车生产基地,延伸产业链,构建为整车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圈,形成以广州汽车整车为中心,环珠江三角洲零部件产业带配套发展的格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也指出要“加快发展以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为主的汽车产业集群,打造2-3家产值超千亿元的特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建设国际汽车制造基地。”此外《广东省工业九大产业发展规划(2005-2010年)》也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与目标。具体来说,例如为了提升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广州政府将集群品牌战略融入文化、生活中,力求打响集群品牌,通过举办汽车展览会、商业文化节、加强宣传、降低营销费用,塑造集群品牌.最近几年,广州市政府与有关部门和机构联手,每年举办一次国际性汽车展览会,为国内外汽车企业展示最先进、最新款、最具卖点的汽车产品。实现汽车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对接,促进汽车产业链条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彰显汽车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提升广州在汽车方面的知名度起了很大的作用,为进一步打造广州汽车产业集群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广州政府还在税收、贷款等方面采取了很多扶持优惠措施。(2)坚实的产业和经济基础广州有大量的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制造商、零部件配套商、整车装配企业、汽车分销商、汽车零售商、汽车服务商等成员构成“横向一体化”的汽车产业供应链元素。现在形成的广州汽车产业集群三大组团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目前,广州已有汽车整车企业21家,已经投产汽车零部件企业达200家,另外还有250家正在建设中。围绕田、日产和丰田三大主车企业,广州汽车产业集群速崛起。汽车产业集群的优势正逐渐突显出来。广州的日系三巨头在2008年的轿车生产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幅,其中东风日产以28.9%的增长率快速跻身全行业第六,完成销量35.05万辆,增长迅速。广州本田虽然在行业内仍有第七的排名,增长篇幅分别为4%和1.2%,完成30万辆和17.24万辆的销售业绩。另外,广州还具有很强的消费能力。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1000美元后,汽车就将走人家庭。2008年广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1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828元。显然广州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远远高于1000美元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五个次理论,人们在获得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会产生较高层次需要满足的欲望。广州千元、万元级的消费已进人饱和阶段,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而汽车正是拉动这种消费的一个产品。7 总的来说,珠三角地区的汽车销量占全国总销量的1/3,给广州汽车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市场。(3)有利的地理位置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的中心,中心拉动和地域性辐射是广州成为华南地区汽车中心的关键。其经济辐射能力包含了珠三角地区、东南沿海地区、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地区。这些辐射区域,都是中国外资企业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生活水平最高、购买力最强的地区。这也决定了广州必将成为国际化的商用车基地和全球零部件的重要供应基地。(4)充足的人力资源供应首先,广东拥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其他高职院校更是多不胜数,给广州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人才。然后,广州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工。据统计,2007年在广州劳动部门备案的省外务工者就超过120万。作为制造业的汽车产业,廉价的劳动力充足也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广州汽车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1)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自主品牌目前广州汽车工业主要是全散件组装和半散件组装方式生产,核心技术全依赖合资外方,绝大部分零部件企业开发能力不强,无法参与整车开发工作,没有模块化生产供货能力。另外,广州市现有的汽车品牌绝大部分是日本汽车产商的品牌,没有自己的品牌。在汽车产业的利润中仍有很大一部分并不实在,部分利润来自于政府对资源价格控制导致的过低的资源价格以及国家控制带来的市场保护,来自于大量低效使用劳动力、能源和自然资源以及低价的市场竞争策略,来自于没有支付环保方面的投资和费用。这一切一切都要归结于广州汽车产业自主研发能力弱。此外,由于技术问题,汽车产业还对环境造成了很大伤害。(2)产业分布不集中尽管广州汽车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东部、北部以及南部的产业集群组团,但是总体来说广州的汽车产业分布还是比较分散的,特别是零部件市场。据了解,广州汽配用品市场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有零散的路边店逐步发展成传统型的专业市场达20多家,是全国重要的汽配用品集散地。但至今为止,广州没有拥有商铺产权、配套功能齐全、能够满足长远需求的大型汽配用品专业市场。7 分散的产业分布,不能形成中心凝聚力,也就不能发挥规模效应更不能形成产业链。而且,广州的汽车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无法发挥支柱作用。例如作为广州汽车产业重要支柱的广州本田和风神汽车走都是走“投入少、见效快”的滚动发展道路,目前总体规模不大,市占有率更低,规模竞争力弱。而广州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存在规模偏,投资不足,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投入机制缺失,自主研发能力不高的问题。产业链和协作关系有待进一步加强。据统计,广州本田本地零配件企业22家,占全国配套企业125家的17.6%;广州风神本地零部件配套企业14家,占国内配套企10.76%。(四)广州汽车产业发展建议经过上面的研究分析,我们了解到了广州汽车产业的集群现状以及其发展过程中的优劣势。那么广州汽车产业应该如何扬长补短取得更好的发展。我在这里对广州汽车产业提出一些发展建议。(1)切实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强化自主品牌建设加速汽车技术产业化,推进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集中力突破核心技术领域。推动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型,推进科研院所与企业集工团共建研发中心,支持广汽集团和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建广州汽车工程研究院,加快广州与中科院合作在南沙建立广州中国汽车业技术研究院,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的汽车技立术研发机构来广州市设立分支机构。推进广汽集团、东风日产、广州本田、广汽丰田汽车研发中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省级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开展自主品牌汽车及零部件开发和新技术研究,着力建成与国际接轨的汽车产业研发体系。另外人才资源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和政策、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加快建立和完善广州市汽车产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和培训网络体系。引导和支持本地高等院校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建相关的学科专业,加快人才正规学历教育。同时积极引导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与相关企业合作,设立汽车产业专业人才培训机构和教学科研实习基地。还有要大力引进国内外人才。从而在根源上增强创新能力。(2)进行产业整合,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做优广州丰田、东风日产、广州本田等轿车产品。以广汽集团自主开发新款轿车为契机,加快提升汽车及零部件的技术水平和产品升级。做大五十铃、羊城、骏威等客车产品,扩大适销对路的特种车产品,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做强广州汽车零部件产品,引导零部件企业采用平台战略共同研发,提高产品模块化,通用化配套能力,加7 快零部件产业由单一零部件向总成转变,由单纯机械产品向机电一体化产品转变。积极引导整车厂和零部件企业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使广州整车制造水平建立在强上大的汽车零部件产业群基础之上。特别是现在经济危机影响下,整车产业更应加强与汽车零配件产业的合作。2009年初,广州国际集团与广州第一巴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广州市国资委有关负责人称这揭开了企业强强联合的序幕。当然还要同步发展与汽车配套的金属材料、机械设备、汽车电子、橡胶、工程塑料等行业,提升广州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的发展经验证明一个国家汽车工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完善整个汽车产业链,任何一个链节出错都会导致汽车工业出现停滞甚至衰退。汽车产业链涵盖了研发、制造、营销、维修、金融服务、环保、能源和交通等相关领域。尽管广州拥有汽车产业链上相关的众多企业,但是合作不紧密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不能充分发挥其带来的优势。所以要全面发展各个领域,使之与汽车产业发展相协调。2009年初,广州国际集团与广州第一巴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广州市国资委有关负责人称这揭开了企业强强联合的序幕。(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政府的作用有时是有限的,而行业协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州汽车产业已经拥有:广州汽车销售行业协会汽车协会、广州汽车摩托车维修行业协会、广州市出租汽车协会、广州汽车流通协会等种类众多的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其存在作用。行业协会应组织区内企业在产品价格、质量、服务等方面形成自律,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俗称柠檬市场)的产生。更重要的是通过行业协会还能打造集群品牌,这样一来比起单个品牌的宣传打造将大大减少运营成本。【参考文献】[1]万昌明.广州汽车产业集群初步研究.科技资讯.2006.[2]朱志宇.中国汽车产业集群总览.中国汽车报.2006.[3]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4]蔡兵.珠三角汽车产业发展:动因、集群现状及存在问题.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5]赵永斌.基于供应链的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的构建.物流技术.2008.[6]许明.广州汽车制造业竞争力分析.机床与液压.2006.[7]朱名宏,杨再高.广州汽车制造业发展现状和前瞻(下).广东经济.2008.[8]刘旭.广州汽车国际化之战略选择(上、下).大经贸.2007.[9]胥东明.广州汽车工业发展问题思考.珠江经济.2006.7 [10]刘可夫.广州汽车产业集群化及其对策.企业改革与管理.2007.[11]赵彦,侯先荣.广州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探因与模式评价.特区经济.2007.[12]邝国良,曾铁城.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的技术扩散与制度安排.科技信息.2007.[13]阮晓波.广州汽车产业发展的新思路.珠江经济.2006.[14]杨再高.广州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汽车工业研究.2007.[15]徐忠爱.广州汽车产业:现状、前景与集群效应分析.珠江经济.2006.[16]杨再高,田婷.对广州汽车产业新一轮科学发展的思考.探求.2009.[17]张房有.产业集群与广州汽车工业.汽车工业研究.2004.[18]戴福祥,晏敬东.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与经验借鉴.科技创业月刊.2008.[19]邓恢华,杨建梅.从集群品牌视角探讨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南方经济.2005.[20]马建会.完善广州汽车产业链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广东经济.2007.[21]方建国,谢小平.主导产业激励:区域产业集群形成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以广州汽车产业集群为例.学术研究.2008.[22]高洪深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3]李江涛等.中国广州经济发展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4]舒扬等.中国广州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5]黄镇国等.中国南海中心城市广州的崛起.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省经济出版社.2007.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