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雅各对“仁”的译解及其与“经文辩读”的贯通

理雅各对“仁”的译解及其与“经文辩读”的贯通

ID:23080480

大小:117.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1-04

理雅各对“仁”的译解及其与“经文辩读”的贯通_第1页
理雅各对“仁”的译解及其与“经文辩读”的贯通_第2页
理雅各对“仁”的译解及其与“经文辩读”的贯通_第3页
理雅各对“仁”的译解及其与“经文辩读”的贯通_第4页
理雅各对“仁”的译解及其与“经文辩读”的贯通_第5页
资源描述:

《理雅各对“仁”的译解及其与“经文辩读”的贯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理雅各对“仁”的译解及其与“经文辩读”的贯通  摘要:理雅各在对《论语》的译解中,将“仁”视为孔子思想的核心,而且在与基督教文化的参照下强调了“仁”所包含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对于作为“仁之方”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理雅各的译解更是开显出了自我与他者共在的可能的哲学意涵,这一意涵可以进而与当代西方思想中的“经文辩读”进行对话,因为它们都包含着“解中心”、“互为他者”、进而“自我他者化”的丰富可能性。而理雅各对中国古代经典的译解本身事实上已经具有了中西之间“经文辩读”的特质,强调道德实践的“仁”恰恰被理雅各用来作为基督教新教自我更新的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理雅各;仁;

2、自我;他者;经文辩读13  当某种异质文化的目光打量甚或探究我们自以为自己天然据有的文化传统时,会发生什么?除了他们的误解乃至曲解之外,除了我们的满腹狐疑甚至拒斥之外,是否会有其他可能性?比如两者的相互谅解、相互激发甚至相互改变?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扩展为更为庞大的问题:自我与他者究竟应该形成和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在跨文化对话的领域,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笔者看来,经典翻译可能是跨文化对话中最为深入和细致的一种方式,而且可能是最有成效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因为经典构成了其所属文化的核心或者轴心,而经典翻译可以形成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相切线。那么,研究权威的经典译本应该是进入跨文化对话的

3、一种极为重要的路径。而作为中国古代经典西译中的最伟大代表之一的理雅各(JamesLegge,1815-1897)便可以成为重要的研究资源。  作为在马六甲和香港进行传教活动30多年的伦敦传道会(LondonMissionarySociety)传教士,理雅各最广为人知的身份却是中国古代经典的伟大翻译者。他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直到1897年生命终结,翻译完成了包括“四书”、“五经”、《道德经》、《庄子》在内的诸多中国古代经典,他是国外第一个系统翻译、研究中国古代经典的人,他的译著足以被称为汉学史上的一座丰碑。{2}他的《中国经典》(ChineseClassics)和《中国圣书》(The

4、SacredBooksofChina),历经一个多世纪,至今仍被奉为“标准译本”。{1}对于笔者来说,理雅各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其译本的权威性和流传的普遍性,更在于理雅各本人的基督教文化背景及其试图在基督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进行对话的努力。  限于篇幅,本文将主要关注《论语》中对“仁”的论说,尤其集中于《论语?雍也》中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教导,注重考察理雅各在译解中如何激发出此教导中所包含的有关“自我与他者”关系的思考。这种思考可以与基督教文化形成某种呼应或者相互激发和丰富,甚至可以与当今西方思想界中有关“经文辩读”的思想相贯通。  一、作为《论语》核心的“仁”13 

5、 不可否认,《论语》的论说往往是孔子及其门弟子在不同场合、情境下的问答点示,但是也能够在各篇之间找寻一定的关联,例如,皇侃就曾试图在章与章之间建立起某种内在关联,既释说篇名,又论说篇目次第相通之义。{1}现代学者钱穆同样认为篇章之间具有内在关联。{2}此外,如果我们将《论语》视为孔子主要思想的载体的话,那么,正如孔子自己所说的那样,“吾道一以贯之”(《里仁》十五章③),可见整部《论语》仍然有其核心。虽然孔子自己并未明言此种“一以贯之”之“道”所指为何,但曾子非常肯定地申明为“忠恕”。在一般意义上,“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4},当然侧重于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不过,孔子之论“仁”

6、、“智”、“性”、“天命”等,往往从切近处、从工夫处入手,并不纠缠于客观义理,所以曾子的心领神会(“唯”)以及对其他同门的申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能恰恰遵循了孔子的论说方式。朱熹说:“夫子之一理浑然而泛应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自此之外,固无余法,而亦无待于推矣。曾子有见于此而难言之,故借学者尽己、推己之目以著明之,欲人之易晓也。”{5}曾子以“道之用”申说“道之体”,可以说以不尽相符的迂回方式达成真正的若合符节。而从实际意涵来说,“忠恕”即出于本心以尽己待人,既直指具体的当下行为,又标记出具体行为的本心根据,由此本心则可贯通万人之心,所以钱穆说:“忠恕之道

7、即仁道。”{6}  因此,如果将“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应该不会大谬不当。{7}牟宗三认为,孔子在《论语》里,暂时撇开了从天命天道说性这一老传统,而从主观方面开辟了仁、智、圣的生命领域。{8}而孔子的“仁”包蕴甚广,一切德都藏于其中,即所谓“全德”。唐君毅说:“按以仁为一德,与忠信礼敬智勇等相对,自古有之,而以仁统贯诸德,则自孔子始。”{9}在唐君毅看来,孔子的“仁”虽包蕴甚广,却可以开显为三个方面:“13对人之自己之内在的感通、对他人之感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