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029039
大小:60.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03
《简谈“仁之德”与“道之德”:先秦两种德性思想之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谈“仁之德”与“道之德”:先秦两种德性思想之比较导读:现在请大家鉴赏的文章是德性和老子方面的论文格式。本篇文章有利于同专业方向的大学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写作毕业论文范文前写作和查找资料有清晰思路。(黄淮学院社会管理系,河南驻马店463000)摘要:孔子和老子分别开创了儒、道德性思想先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仁德和道德为其特色的孔、老德性观,不仅代表了中国德性文明发展的两大历史趋势,而且彼此融摄维系着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传统与主干.新形势下,认真解读两种德性观的内涵,思想原点的比较中探索们核心概念、
2、主体价值取向和德性养成路径上的差异性,传承和弘扬以社会见长的孔子德性观和以自然见长的老子德性观,无论对于当代社会公民道德素养的提升,还是对于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至两种文明的和谐与进步,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关键词:孔子仁德老子道德德性观比较中图分类号:B2204文献标志码:A:10027408(2015)08010904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呼唤更高层次、更高境界的德性文化,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摆更加突出的地位,包括社会和自然内的德性文化自觉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追古思今,我们倍加感受到
3、中国传统德性思想的价值与弥足珍贵.以仁德和道德为主要特征的孔、老德性观虽然定格先秦璀璨的文明史册中,却为后人留下飨食的精神财富,们不仅代表了中国德性文明发展的两大历史趋势,而且彼此融摄维系着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传统与主干.深入解读孔老德性观,思想原点的比较中,汲取更多的精神智慧和资粮,无论对于当今社会公民道德素养的提升,还是对于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至两种文明的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一、仁德的内涵及其特点孔子虽然没有提出系统明确的德性观,但其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泽被后世,影响深远.‘仁’
4、的概念孔子以前经出现,但以‘仁’名其学、以此来统属整个的思想体系,却是由孔子开始.[1]的确,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常常以仁释德,无论是德性话题的提出,还是道德问题的解决,至德行的实现,都是以仁为总纲而进行的,仁德构成了孔子至儒家德性思想的突出特点.孔子对仁德基本内涵的阐述全面而不乏深刻,我们将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仁德贵仁.仁是孔子借以表达的核心概念,是德性思想的总纲,儒家道德哲学中具有特别的地位和意义.蔡元培先生曾说,仁统摄诸德完格名.[2]仁《论语》中出现一百多次,孔子每次对于何为仁、何仁的回答和诠释都会人而
5、异、事而别,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而其内容上都从属于仁的内规定性.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孔子的学生曾子、子思皆认为夫子道忠恕而,而忠、恕、孝等都是仁德的具体呈现.曾子曰:‘夫子道、忠恕而矣.’(《论语·里仁》)忠恕违道不远.(《中庸》)代表至德品质的孝道则是百善先、忠恕基.孝慈,则忠.(《论语·为政》)孔子看来,孝顺父亲的泰伯便以享有至德的美誉,泰伯其谓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也是说,泰伯为满足父亲的心愿,主动把王位继承权让给三弟季历.忠恕不仅是一种内的仁德品质,而且意味着一种重要的行
6、为准则,甚至应该是一个人一辈子一贯以的原则.子贡问曰:有一言以终身行者乎?子曰:其‘恕’乎!不欲,勿施于人.为人处事中,尊重别人、不勉为其难,样是仁道精神的体现.二是德目的多样性.我们仅仅了解以忠恕孝为核心的仁德是不够的,以仁为纲的德目还有很多,诸刚强、坚毅、恭敬、诚信等不一而足,刚、本篇简谈“仁之德”与“道之德”:先秦两种德性思想之比较论文范文综合参考评定下度:优质题目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孔子许多场合都谈论过关于仁的话题,全方位、多角度地概括了仁含摄的诸多优秀道德品质,一些具体德目的确立亦是关
7、于仁的讨论中完成的.贵的是,他还针对学生基本素质的不,有区别地给予回答或解释,彰显了德目的多样性:或曰克复礼为仁,或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显然,这些具体德目都是仁德不或缺的组成部分.三是德行即德性实践是仁德的内诉求.力行近乎仁.孔子看来,真正的仁存于道德实践中,德性是内品质和外德行的有机统一,只有付诸行动的德性方能体现出真正的价值和功用.孔子倡导的仁义道
8、德存于伦常日用中,君子便是他塑造的德性人物典范.德性高尚的君子不仅要敏于事而慎于言,还必须做到知行一致,日常行为中要做到礼字当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德性的纲举目张体现言谈举止中,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君子必先行其言,而后从.(《论语·为政》)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