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028616
大小:60.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03
《谈述废旧电器回收物流中非经济性激励机制效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谈述废旧电器回收物流中非经济性激励机制效用废旧电器回收物流中非经济性激励机制效用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废旧电器回收物流中非经济性激励机制效用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回收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现阶段国家对废旧家电回收的刺激政策主要以经济激励为主,然而活动结束后,其回收渠道并没有显著的改善,甚至又回到原来的状况,可见单纯的以经济性激励为主的激励机制是存在一些弊端。笔者通过对非经济性激励机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分析,论证在我国建立一个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废旧电器回收体系的长效机制是:将经济性激励与非经济性激励相结合。 [关键词]逆向物流;非经
2、济激励;长效机制;效用 []A[]1005-6432(2012)41-0017-03 1引言 据不完全性统计,我国每年将产生近2000万吨“电子垃圾”。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电产品的使用周期将会越来越短。这个现象对拉动我国内需起着重大作用,但是也产生了一个不可避开的理由:我国的废弃电器将会越来越多。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以及我国逆向物流市场无组织的现实,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鼓励废旧家电逆向物流系统的建立,如家电“以旧换新”的推行以及国家利用税收杠杆对回收处理企业进行的调节。 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出,现阶段国家对废旧家电回收的刺激
3、政策主要以经济激励为主;其中80%的资金由国家政府负担,20%的资金由当地政府负担[ZW(]数据于2009年颁布的《家电以旧换新实施办法》[ZW)]。但据调查显示,尽管有国家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我国的回收系统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之前存在的理由如废旧电器随便放置,回收来的电器又重新进入二手市场导致废旧电器恶性循环,以及回收体系中生产者的回收责任缺失等都没得到根本解决;我国大部分回收渠道又回到了城镇个人非组织性上门回收的方式,并占到回收总量的80%左右。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经济性激励机制所固有的弊端以及非经济性激励机制的效用进行分析,论证了在我国建立一个完善可持续的废旧电
4、器回收体系的长效机制——将经济性激励与非经济性激励相结合,并逐步突出非经济性激励的作用。 2非经济性激励机制产生的理由 2.1建立废旧家电逆向物流系统具有公共物品性 公共物品是指单个人对某产品或劳务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对此的同等程度的消费,由此看来,其具有的两个重要特点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为什么说建立逆向物流系统具有公共物品性呢?假使一个企业对其生产的产品进行回收处理,那么整个环境便相对得到了改善,这个改善是所有的人包括那些没有支付回收成本的公司所可以共享的。总而言之,该系统的建立属于“一人买单,多人享用”的模式。 根据经济人假设,我们可以断定没有一个
5、企业愿意为建立该系统而买单。因此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很多的经济激励机制来降低此“买单”的成本。从一定作用上来看,这样的激励是可以提高企业对此的积极性的,但这是唯一的途径吗? 实际上,经过多年的经济理论发展,我们知道人并不只是唯利是图的经济人。我们还同时是社会人,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非经济激励机制同样能够提高企业对建立该系统的积极性。不仅如此,此类激励机制还可以避开经济激励机制所带来的弊端。 2.2经济性激励机制及其弊端 在我国废旧家电回收逆向物流体系中,经济性激励手段主要包括:国家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国家的经济激励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以往间断的回收体
6、系,建立了一个相对正规的回收渠道。但在近几年的实践过程中,这类激励机制所产生的理由也是比较突出的,这对今后我国建立完善的、可持续的废旧电器回收体系产生了阻碍作用,其理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巨大的财政负担。政府的财政支持在短时期内可以迅速推动废旧家电的回收,并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但长时期的以经济性为主的激励机制会让众多回收企业对国家的财政补贴产生依赖作用,从而对企业自身发展乃至社会发展产生反作用。据了解,某些回收企业如果没有国家财政补贴,拆解一台家电要亏损60多元[ZW(]数据于《每日经济新闻》报道,2012/0518/323659.s[ZW)
7、];由于有了国家的财政支持,它们便如同“温水煮青蛙”般享受着眼前的利益,而不去从技术更新这些方面来采取行动以降低回收成本。于是,在国家停止以旧换新财政补贴政策后,这类回收处理企业的营业瞬间转盈为亏,再加上消费者的参与度下降导致的回收处理的家电数量下降,使得某些企业的生产线停产。 (2)生产者的延伸责任的缺失。国家为了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通过税收杠杆(经济调节)鼓励逆向物流系统建立的政策。然而,几年的实践表明这种调节机制所取得的成绩不如预期的好。究其理由,除了政策制定时的不完善外(即对调节对象的范围定得过窄,享受税收优惠的门槛过高,减免方式的保守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