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025234
大小:71.05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8-11-03
《中国建设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的困境和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建设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的困境和对策摘要: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鉴定、储存、互认和兑换学习成果的学习和教育管理制度,对于个体和社会均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在认知和思想、体制和制度、法律和法规、实施和操作等方面遭遇诸多困境。为此,必须通过理论创新、政策落地、法制建设和技术创新等手段,奠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法制保障和技术屏障,构筑其组织机构、信息系统、法律制度、标准体系和学分体系框架。关键词:学分;学分积累;学分转换;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学习成果作者简介:胡如祥(1961-),男,天津市人,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
2、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闫智勇(1973-),男,山西阳泉人,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及政策法学、高等职业教育。基金项目: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实践项目“‘学分银行’制度服务于中职、高职与开放教育本科之间综合‘立交桥’建设实践探索”(编号:XM2012cb0402;项目批准号:XM0010402-6),主持人:胡如祥。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9-0048-07“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促进各级各类教
3、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1],对于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满足个体对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满足社会经济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很有必要深入研究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的价值与内涵,剖析其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和原因,确立适应个体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框架。一、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的价值与内涵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是基于终身学习理念的、对各级各类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鉴定,然后以一定的标准折算成具有一般等价物特性的学分进行储存和积累,在学习者需要转换教育类型的时候可以兑换成该种教育所要求的学分的学习和教育管理制度。可见,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发展具有
4、着重要的价值。(一)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的价值探析1.社会价值首先,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改变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和集聚方式。“人力资本(Humancapital)通常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亦称‘非物力资本’。”[2]实际上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以物质资本形式投入到劳动者身上的、以知识和技能形式存在的资本形态。在人员流动和产业经济的有机构成变动不频繁的情况下,一般是按照先投入物质资本,待劳动者能够彻底获得应有的职业素养并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或者职业资格证书后,方能进入相应的职业领域,即所谓的“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持证上岗”[3
5、]原则。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范围内的人力资本主要是按照长周期进行积累,并依靠人口红利优势和市场双向选择机制进行集聚。随着产业经济有机构成的不断升级,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不再一成不变,而且职业人员的业内流动和业际流动也越来越频繁。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范围内人力资本的积累必须按照工学结合的方式展开跨部门合作,并力求缩短人力资本积累的周期。与此同时,人力资本的集聚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一方面继续寻求市场机制中外溢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开始越来越倚重组织内部通过循序渐进方式内生的人力资本。其次,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改变了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幵发方式。在产业有机构成升级迟缓的情况下,教育部门
6、和产业部门的分工非常明确,且由于长期专业分工的惯性,二者均形成了相对比较封闭的自组织系统,因而导致教育部门总是难以把握产业部门的最新变化,自行其事地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计划集中时间对学生进行培养,而企业则需要专门的时间对新入职的职员进行培训。然而,在产业有机构成升级加速的情况下,教育部门和产业部门则会采取协同方式联合培养人才,如通过工学结合、边工边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间隔、交替或者合一的模式来培养,从而使学习者和职业者以及教育领域和社会领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于是,产业部门和教育部门在法律保障的市场机制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基于专业分工的协同育人模式。再次,学分积累
7、和转换制度改变了人力资源的储备和调配方式。在产业有机构成升级迟缓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的储备主要依靠组织内部的人才储备职能实现,人力资源的调配主要依赖双向自由选择的市场机制实现,这就会导致有意愿在人力资源市场中流动的职业人员受限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难于及时掌控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从而造成在较长时间内都难以解决的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然而,在产业有机构成升级加速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的储备主要依托人力资源市场的“蓄水池”[4]功能实现,人力资源的调配则依赖由组织外部的市场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