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015705
大小:5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2
《古徐文化 源远流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古徐文化源远流长徐国历史悠久,古徐文化光辉灿烂,徐属东夷,是夏商周时期东夷诸侯国中地域最大、势力最强的国家之一。是创造和发展东夷文化的主要地区,是东夷文化的主体部分。曲阜孔子博物院王云珠在《夷夏之辨异论》一文中指出:“东夷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与中国古代文明的许多内容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上,东夷人的文化是源、是本,而不是末。它是同时期周围文化中的强势文化,是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文化名人郭沫若先生通过他多年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也认为:“中国的真正文化期起源于殷朝灭亡后,分两支,一支在周人手下,在北方发展;一支在徐、楚人手下,在南方发展。”这更充分
2、说明,原东夷地域的古徐文化,已逐渐扩展到南方广大地区,又成为我国南方文明之源。 (一) 古徐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源,首先可以从我国最早的古籍《尚书》中得到证实《尚书》约成书于殷朝发明文字后。被儒家奉为五经之首。它的基本内容是记录距今约4000年至2600多年间尧、舜、夏、商、周历代君王的文告和谈话记录,范围很广,涉及到政治、思想、哲学、律法、军事、宗教等多个领域。它的核心思想是“敬天”、“明德”、“慎罚”、“保民”。在这部古籍中就记载了我们徐氏始祖伯益的许多治国安邦、仁政爱民的国策和教民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的论述。《尚书·大禹谟》益曰:“帝德广远,乃圣乃神,乃武乃文。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3、称赞尧帝的德行广大而影响深远,圣明神妙,武能平定祸乱,文能治国安邦,所以他能拥有五湖四海这样大片国土,成为天下的君王。《大禹谟》还记载,益曰:“罔游于逸,罔淫于乐。罔违道以千百姓之誉,罔弗百姓以从己之欲。无怠无荒,四夷来王。”是说做为君王,不能过分享受安逸,不能放纵淫乐,不能违背道理去干违背百姓之事,不能为了达到自己的欲望而伤害百姓,要勤勤恳恳,无怠无荒,四方诸侯都会心悦臣服于你。《大禹谟》还提出“满招损,谦受益”这样哲学名言,希望人人都能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满,要互谦互让,和睦相处。伯益是舜的大臣,舜封为掌管山林的虞官,史书上又载他掌火、通鸟语,助禹治水有功,禹准备传位给他,他避居箕山之
4、北。在尧舜时期,他是东夷的重要领导之一。他又是东夷徐氏的始祖,这都充分证明徐人从伯益开始就注重以德治国,谋求稳定和发展,倡导谦让,以求社会的安定,懂得只有稳定发展,才是强国富民、治国安邦之道。这些都是古徐文化的精髓。伯益以后,由于受儒家“尊王攘夷”影响,对徐国徐姓许多在古徐文化活动方面的创树和发展而古籍很少记载。 (二) 至西周徐偃王“王行仁义,爱民息战”。可以说是古徐文化传承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史籍记载,在西周穆王时,地处东夷即今鲁南、苏北、皖北这一大片土地上的徐偃王国“国力日强,地方五百里,诸侯来朝者三十六国。穆王惧,使楚伐徐,王行仁义,不忍斗害其民,北走彭城武原山下,百姓
5、从者以万数。”偃王息战爱民这一仁义之举,古籍《尸子》、《韩非子》、《楚辞》、《博物志》、《水经注》中都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因此他赢得了千古之名,成为历史上“仁义之君”。偃王“息战爱民”这一义举,不仅是古徐国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古徐文化中的一件大事。偃王北走彭城徐山后,也有的说,当时分兵两路,一路由其长子宝宗率领走彭城,一路由偃王亲率渡江至浙江会稽、衢州一带,后又向江西、福建而繁衍至湖广。在衢州的龙游灵山,曾建有偃王庙,唐时庙毁。徐放为郡守,修复庙宇并立碑,请唐朝大儒,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写记。韩愈从儒家正统观念,崇尚仁义,对偃王仁政爱民事迹,特别赞赏。他在《衢州偃王庙碑》中称:“徐、秦共出赢
6、姓,秦无道暴政害民而沉其宗;徐仁义息战爱民而千年垂荫。在当时韩愈这个儒家的影响下,偃王仁义之君的形象便成了铁案。这不仅弘扬了古徐文化,而且促进了古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推进了古徐文化的南北交流。最近,“全球徐氏联谊总会”决定在徐州建立“徐文化园”,提出“要大气,起点高,上档次”,这将对古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新的推动作用。 (三) 徐氏祖居鲁南曲阜、费县、郯城一带,《尚书·费誓》有:“徐夷并兴,东郊不开”和《诗经》“逐荒徐宅”的记载,说明东夷徐国是被逼从鲁南迁到苏北、皖北的。曲阜一带是徐人近千年生长繁衍之地,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那个层面上讲,都会留下深厚的影响。而被尊为儒家至圣
7、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恰恰都生长在这个徐夷故地,他们应该从小就受到古徐文化的熏陶,是在古徐文化基础上吸取其他文化,才创立儒家学说的。古文学家称孔子曾删诗、书,完礼、乐,赞易经,修春秋。他把《尚书》中的“仁”做为儒家学说的核心。《尚书》主要是讲以仁治国之道,而孔子也周游列国,宣讲仁政爱民。《尚书》编辑形式是君臣对话,而《论语》是孔子师生对话,这种貌似巧合而实质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在学习吸收。还有早於孔子400多年的偃王仁政爱民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