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012344
大小:61.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1-02
《探讨儒家仁学、礼学及人生哲学所隐含的类意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讨儒家仁学、礼学及人生哲学所隐含的类意识儒家仁学、礼学及人生哲学所隐含的类意识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儒家仁学、礼学及人生哲学所隐含的类意识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孔子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所谓类意识,是指把人类当作一个与自然相对待的总类、整体来看待,关注这一总类、这一整体的本质特性、存活目前状况、利益需求、未来命运,并提出相应原则、理念与策略的社会思想意识。儒家仁学强调人相对于动物具有超越性,人性人人相同,人与人应该互相关爱、相互体谅、相互同情、相互援助、共同提升,人与自然也应当和谐共处,最终
2、达到天下为公、天人合一的境界;其礼学强调通过制度来限制不同层次统治者的欲求,把下层百姓的社会负担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实现不公平之下的公平,不合理之下的合理;其人生哲学强调个体应为类群担当,积极入世,在类群中出类拔萃。这些都是类意识的体现。 关键词:类意识;仁学;礼学;人生哲学 1000-2529(2009)03-0136-06 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不同学者有不同理解,例如当代新儒家就对儒学的基本精神就有过很多精当的阐释。陈炎先生写过一本书,叫《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试图从文化人
3、类学、谱牒学、生态学、两性文化、符号学、比较文化、系统论、文化冲突、结构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角度来反观儒家文化。我认为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孔子所创之仁学、礼学及人生哲学都是贯穿整个中国儒学史之经脉。而仁学、礼学及人生哲学之所起,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则与当时类意识之觉醒关系密切。因而本文主要从类意识的角度谈一儒家仁学、礼学及人生哲学所隐含的类意识由优秀站.zbjy.提供,助您写好论文.点理解。 一、先秦类意识之演进 类意识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最早比较系统地谈类意识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弗兰克林·亨利·吉丁斯。我的理解
4、是:所谓类意识,是指把人类当作一个与自然相对待的总类、整体来看待,关注这一总类、这一整体的本质特性、存活目前状况、利益需求、未来命运,并提出相应原则、理念与策略的社会思想意识。从思想史的角度说,类意识是有高低层次,有演进过程的。先秦类意识之演进可以粗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人类对自身同自然关系之认识含混不清,对自然、对神灵具有极大之依赖性。这样的时代,即原始蒙昧时代。 第二个阶段,先民的智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便逐渐把自身同自然界、同神灵区分开来。揆之我国古史,《国语·楚语下》载颛顼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
5、司地以属民,使天与人、神与人各有所属,大概就是将人同自然界、同神灵区分开来的例证。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仍非常迷信神灵,漠视人的整体价值。夏商时代,统治者认为自己乃天命所归,注定要成为统治者,而对被统治者任意宰杀。从殷商大量杀人以殉、杀人以祀的事实看,那时的统治者根本不把人当人看。总之这时先民尚未从野蛮中完全摆脱出来。 第三个阶段,比较关注人本身的价值,但仍然非常关注此族群与彼族群、此阶层与彼阶层之区分。西周初年,周族中的哲人从夏商两代覆亡的惨痛教训中发现了“民”的重要,从而注意统治原则的转变和统治方式的改善,提出了“
6、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敬天保民”等观念,形成了初具系统的民本思想,为人本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一直到春秋时代,人们仍非常关注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区分。《左传》僖公十年载狐突云“臣闻之: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僖公三十一年载宁武子云“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都可证明到春秋中叶人们尚非常看重族群之间的界域,把他族群归为“非类”。 第四个阶段是有人认识到所谓“人”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同动物是有区别的,它有着自身的本质特征与存活法则。于是有人主张打破族群与族群、阶层与阶层、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此疆彼界,要求关注“人类”这一总族群
7、的整体存活状况、利益需求、未来命运,并提出相应的原则、理念与策略。由此而进一步认识到自然作为人的存活环境,同人有着血缘关系,应加以善待;个体作为群体的一分子,应对群体负起责任,承担道义,通过为群体服务来实现、提升自我价值。 春秋时代虽然仍有统治者大量杀人以殉、杀人以祀的野蛮行径存在,然而随着诸侯间竞争的加剧,民的重要性更加凸现出来,争夺民心日益成为竞争各方着力的重点。这时便有哲人出来谴责人殉,反对用人祭祀,提出“民者,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桓公六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
8、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春秋中叶出现了“人道”这一概念。《国语·鲁语上》载鲁文公时展禽有“犯人道二”之语,但含义尚比较模糊。《左传》昭公十八年子产有“天道远,人道迩”之语,把天道与人道相对待,可以看作类意识觉醒的显证。《老子》中有明确的天道、地道、人道之分,《老子》二十七章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