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运动与乡村

论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运动与乡村

ID:23003627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2

论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运动与乡村_第1页
论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运动与乡村_第2页
论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运动与乡村_第3页
论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运动与乡村_第4页
论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运动与乡村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运动与乡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运动与乡村  [论文关键词]社会教育运动;乡村社会变迁;陕甘宁边区  [论文摘要]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教育运动,包括消灭文盲、改良卫生、反对巫术、劳动教育与二流子改造等内容。这一教育实践不仅改变了乡村社会的关系网络,而且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情感和意识。农民生活的中心由此从自家的场院转移到党所期望的集体行动框架中,从而为党的政治动员奠定了最广泛的社会基础。20世纪20年代以来,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中国的西北地区开始活跃着革命的力量。但此时陕西共产主义运动仅集中在学生和知识分子小圈子里,与工人和农民隔绝。随着中央红军的北迁和中共

2、战略重点转向陕北,这一格局很快被打破。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革命政权在这里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秩序。这是一系列革命战略和政策实施的结果。本文选择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运动作为研究视角和切人点,来剖析这一区域社会生活所发生的变迁过程。一、革命前的社会生态陕甘宁边区地处五路襟吼、边睡之郡的秦地要区。这一区域因处在陕甘盆地,向有山高河低、无由灌溉的特点。在冬季朔风强劲时,风沙蔽天。独特的地形风貌造就了西北地区特殊的居所结构当地人称之为土窑。民国以来,陕甘军阀割据称雄,这里一度成为中国土地最贫穷、地方最荒凉和人口最稀少的区域之一。这是一个典型的封闭世界。传统习俗主导着老百姓的生活:一年

3、四季吃冷水、常不洗脸不洗手,作饭不洗米,上炕不拖鞋,他们不愿剪指甲,剃头发。这里留辫子的人比中国任何其他地方都多。妇女中没有剪短发的,很多人还缠足。这里的习俗还规定女子不能陪客人吃饭,她们除了家庭缝纫造饭外,不事他事。,在文化教育上这里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个角落。除了少数地主、官吏、商人,几乎没有人识字。文盲达到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学校稀少,知识分子更是凤毛麟角。由于生存条件恶劣,这里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一项统计显示,在共产党进人陕北以前,边区一些地方成人的死亡率是3%,而婴儿的死亡率高达60%。在这样的状态下,老百姓们普遍相信神和巫术的力量.它被当作可以治病的权威.因而存民众中享有普

4、遍信仰,尤其在缺乏卫生设备的乡村,几乎包办了民间的医药,。生病请巫神,不许说小孩子胖,有老毛病医治不好,或女人不生孩子,就要忌口或背上挂上一块布符。吃饭先敬神。各种禁忌和习俗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巫婆神汉成为人们倚赖的对象。人们关注的也只是自己那四面泥墙的小田地,对思想、人类、文明并无兴趣。革命的力量进驻到这里时,面对的正是这样一块贫穷、封闭和被人遗忘的地方。像《买卖婚姻》、《小姑贤》、《算卦》、《神虫》和《回娘家》等剧作就将当地老百姓婚姻生活中的童养媳制度、家庭生活中的家长制作法以及算卦敬神之类的旧习俗在舞台上展示出来,让那些顽固的坚持旧习俗的角色当众出丑,从而批判和谴责这些旧习俗。另

5、一方面,将革新者塑造成代表正义和真理的高大形象,让老百姓在看戏中改进生活方式、废除不良习惯或转变看法。为开展反迷信运动,边区政府还发起反巫神运动和巫神坦白运动。向群众暴露他们的罪恶,用群众的力量来斗争他,感化他,使他改邪归正,好好重新参加劳动,重新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好公民。边区还展开了推广模范医生崔岳瑞的运动,以巫神的敲诈害命和医生的治病救人的事实提高老百姓的觉悟,选择正确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三)劳动教育与二流子改造在社教运动中,对劳动和生产的关注源于当时边区为克服物质匾乏和生存危机而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但也因此在边区树立起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尊重。随着对二流子改造工作的开展,这一目标和诉

6、求更加明显。为了强制二流子们的思想和行为转变过来,边区社会的各种力量都被调动起来。比如让小学生劝说他们身边的二流子戒烟戒赌,督促他们参加生产,变成好人;在黑板报、墙报等大众媒介上公开二流子们的恶性,或者报道二流子转变为劳动英雄的事迹,让其他二流子受到震动以改邪归正;或者让那些因受到感化而转变过来的二流子到冬学里来做讲演,讲述自己所看到的一切,自己所受的待遇,借以劝导其他二流子们参加劳动改造。  三、乡村社会的激荡与变迁社会教育运动的基本诉求是扫除文盲,推广农业生产和卫生保健的科学知识,并改造旧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进而提高乡村民众的抗战热情。通过教育机会的大规模增加、基本医疗卫生设施

7、的普及,以及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化,并辅之以丰富多样的组织形式、各种灵活机动的方针策略,党的文教工在乡村社会掀起识字扫盲、学习新知识、改造旧习俗的社会变革热潮。这一浪潮推动了乡村社会的改造和变革过程,扩展了共产党在乡村社会的影响,推进了中国革命的进程。首先,社会教育运动改变了边区原有的社会关系结构,建构起普通民众,尤其是农民的革命主体地位。正如毛泽东所说: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所谓扫除文盲,所谓普及教育,所谓大众文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