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忧后乐”文化的形成、传承和升华

“先忧后乐”文化的形成、传承和升华

ID:22948920

大小:5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02

“先忧后乐”文化的形成、传承和升华_第1页
“先忧后乐”文化的形成、传承和升华_第2页
“先忧后乐”文化的形成、传承和升华_第3页
“先忧后乐”文化的形成、传承和升华_第4页
“先忧后乐”文化的形成、传承和升华_第5页
“先忧后乐”文化的形成、传承和升华_第6页
“先忧后乐”文化的形成、传承和升华_第7页
“先忧后乐”文化的形成、传承和升华_第8页
“先忧后乐”文化的形成、传承和升华_第9页
资源描述:

《“先忧后乐”文化的形成、传承和升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先忧后乐”文化的形成、传承和升华中国传统文化“先忧后乐”文化形成传承升华  “文以楼存,楼以文名。”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仅使岳阳楼的名声大震,传扬天下,更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崇高人格文化的积淀,以其至高至上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滋养着人们的心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千古名句,集中体现和升华了中国古代士人阶层忧国忧民的责任担当、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先忧后乐的人生追求,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乐观念,是

2、儒家思想文化的一个高峰。这种“先忧后乐”文化,发前人之所未发,振聋发聩,耀古烁今,以其深远的立意、高尚的境界成为中华民族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引起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共鸣和践行。  一、“先忧后乐”文化的形成  探寻和梳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史的源流和脉络,就会产生这样一个明确认识:范仲淹《岳阳楼记》的问世,是“先忧后乐”文化形成的重要标志。“先忧后乐”文化的最终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有着丰富的思想渊源和特定的历史背景。  1、“先忧后乐”文化形成的思想渊源  “先忧后乐”文化的思想渊源最早可追

3、溯至《诗经》和《易经》。在《诗经》中的许多经典诗歌里,个人忧乐的社会化感情形态,首次丰富多彩地展现在系统的文献中。如《国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小雅?节南山》:“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小雅?桑扈》:“交交桑扈,有莺其领;君子乐兮,万邦之屏”,等等。这些诗句描写了多种忧乐的场景和感情,而不管是“忧”也罢,“乐”也好,它都非指个人感官或感情上的愉快不愉快,非指普通人一己之私得失的小小忧乐,而是对国家命运兴衰、国家人才多寡、国家政事乖顺的高度关注所产生的一种

4、爱国主义意义上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在《易经》中同样得到了明显体现。这种肇始于中华元典里的忧患意识,无不饱含了对国家、对民生的忧虑之情,及至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忧患意识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社会失范、生灵涂炭,残酷的现实使人们更加关切现实的社会和人生,诸子百家皆“蒿目而有忧世之患”,他们或忧王之不明、或忧臣之不忠、或忧天下之将倾、或忧黎民之饥寒,无一不在其著作中体现出浓重的忧世不治、患民不乐的“先忧后乐”观念。孔子、孟子就是其中伟大的代表。孔子在《论语》

5、中,从不同侧面对“忧”、“乐”这一对概念作出了经典阐发。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孔子不仅大大丰富、创新和发展了《诗经》、《易经》中的“忧”、“乐”内涵。更重要的是,孔子还将忧乐与危亡密切联系起来,他认为:“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紊其志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孟子是孔子之后又一位对“忧”、“乐”作出更深入、更丰

6、富阐发的伟大思想家。孟子极少议论普通人的普通忧乐,而是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大法则和“与民同乐”的大原则。《孟子?梁惠王下》讲:“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之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主张“君子”应“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达则兼善天下,处则独善其身”。也就是说,“君子”是绝不会因为个人的出处穷通而决定是“忧”还是“乐”的。孔孟的这种“忧患意识”在屈原的《楚辞》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

7、之多艰”的喟叹,千百年来不断引发有志之士的共鸣。屈原绝不仅仅是在抒发因个人一己得失而产生的“患得患失”的私人“忧患”,而是抒写了楚国国王对国家大政不明,大臣中君子少而小人多,因而眼见楚国国运日顷而无力回天,对家国命运忧心如焚的大忧患。  汉唐以来,忧乐思想在典籍中可谓比比皆是。汉朝刘向《说苑?政理》云:“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唐朝著名政治家魏征明确指出:“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他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告诫唐太宗“居安思危

8、,戒奢以俭”,“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他还比喻说:“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魏征还将君与民比作“民水君舟”,为君者当:“恤其勤劳,爱民如子。”  由以上论述可知,在我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关于明君贤臣究竟应该“忧”什么,“乐”什么,怎么“忧”,如何“乐”,以及“忧”、“乐”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较为先进的文化观念和思想准绳,从而为后来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