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937604
大小:4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2
《简谈论社交媒体集合行为的心理及其逻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谈论社交媒体集合行为的心理及其逻辑简谈论社交媒体集合行为的心理及其逻辑导读:摘要:社交媒体提供了集合行为的新平台,它重新整合了社会群体。基于技术结构的变迁,人们的社会心理相应发生明显转变。在社交媒体中,集合行为的坚定支持者不断转发和评论消息,引导着社会信息流动。在此过程中,行动者的意见呈现极化倾向,他们依据互惠逻辑,持续扩散X络信息流动,因此凝聚了社会力量,增加了社会群体的行动能量。社交媒体加速了集合行为的进展,尽管这种集合行为也会带来消极的社会破坏,但这并不是社交媒体自身的错误。社交媒体是一种增进群体行为的工具,而集合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社会凝聚力。 关键词:社交媒体;群体互动;互惠
2、;集合行为 1003—0751(2013)12—0168—06 中东、北非的混乱或曰“阿拉伯之春”引发了社会观察家的注意。萨米·马洛姆撰文指出,就埃及的混乱局势看,群体心理正在侵蚀社会的有机运转。他援引法国社会学家勒庞的说法,“必须就来自(群体)心理的理由找出解决方案,不然就只能听天由命地被这些理由吞噬”①。并且,类似通过X络积聚力量,然后在现实社会进行抗议的做法,不仅将会一如既往,甚至会出现变本加厉的可能。因为,信息传播技术“创造了政治家转变政治结构的机会,为集合行为打开了新空间”②。与国际社会趋势不同,利用社交媒体、推进社会事件发酵,是中国当下的主要特点。社交媒体扮演着社会事件放大器
3、的作用,用草根化表达,加速了社会理由的暴露,推进了人们利用X络、凝结社会意见、形成强大群体压力来解决社会理由的技术路线。 一、社交媒体的重要性及其在集合行为中的应用 社交媒体是大批X民自发贡献、提取、创造新闻资讯,然后通过彼此联系的人群进行信息传播的平台。社交媒体是一个巨大的媒体集群,诸如微博、人人X和百度等与用户和客户建立的一种具有互动关系的应用,这些应用主要包括:SNS,Blog,Mini-Blog,BBS,IM,Email。它们作为信息传播工具,给予X络用户前所未有的自主权,用户依据自己的专业、喜好、价值观等将信息过滤加工后进行传播。社交媒体最具革命性的贡献,是它打破了传统以地理区
4、域为基础的人们组合。通过信息与兴趣相连,社交媒体整合了全球化的利益群体和互动组织。 社交媒体给人们一种希论社交媒体集合行为的心理及其逻辑由.ain}提供,.论社交媒体集合行为的心理及其逻辑由优秀站{#GetFullDomain}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五、结语 技术创新,重塑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在社交媒体这个虚拟的空间关系中,除了传统社会个体的熟人关系外,更多的是一种新型的、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陌生人之间的关系,不再以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为形态,而是转变为以明星和意见领袖为中心,在明星人物和意见领袖为中心的X络中,由于参与者兴趣、利益和其他连结纽带,形成新的中心X络。从总体上看,X络人群呈现
5、出多中心形态,在个体层次,X络人群不是独立于X络之外的。 社交媒体加速了集合行为的进展。一般来说,集合行为的扩大和蔓延,需要有坚定的支持者和不断演化的群体心理。也即是集合行为是参与者持续注意力和投资的结果。当社会成员成为社会行动的创造者时,信息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土壤。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式的围观不仅提供了大量行动者聚集的可能,而且为信息总体转向提供了条件。在X络交互的经验中,当社会事件在X络中得到足够多的曝光度时,这类事件就成为社会核心议题。转发和评论加速了事件在X络意见中的暴力趋向。因此,在X络快速分享的背景下,期望参与者理性思维和采取非极化意见是困难的。 正是社交媒体在关系X络
6、中扮演的角色能够整合人群,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它,尽管此种集合行为也会带来消极的社会破坏。但这并不是社交媒体自身的错误,事实上,它也提供了一些策略抑制集合行为的策略。比如使用者利用编码设定使用范围,信息发布空间是否允许参与者做出转发和评论;又如参与者行为与X络公司的政策必须一致,并受其制约;X络社区也是重要的实践制约者。因此,不要简单化地认识社交媒体中的集合行为。譬如国际社会的政治运动,那些通过X络信息散布,支配了群体心理的人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越来越多地向国际社会最快速的状态迈进。社交媒体是一种增进群体行为的工具,在解决现实社会理由方面,简谈论社交媒体集合行为的心理及其逻辑导读:ilipsD
7、avison,“TheThird-PersonEffectinmunication”,PublicOpinionQuarterly,1983(1),pp.1—15.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3页。另见霍弗:《狂热分子:码头工人哲学家的沉思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页。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9—222不断地对现有社会机构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