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

阐述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

ID:22933628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2

阐述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_第1页
阐述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_第2页
阐述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_第3页
阐述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_第4页
阐述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阐述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阐述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黑格尔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D  []0257-2826(2013)01-0105-03  2012年10月19—20日,由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哲学系主办的“第二届京津马克思哲学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此外,本

2、次论坛还特邀目前正在清华大学访学的日本学者柄谷行人参加。与会学者就目前国内外出现的“康德和马克思”与“黑格尔和马克思”这两种对立的思潮进行了深入和激烈的讨论。  一、康德和马克思  马克思,作为一名德国哲学家,他必定受到了德国古典哲学传统的影响,针对国内外学界一直以来主要偏重从黑格尔的辩证法角度来解释马克思的倾向,部分学者提出要从康德和费希特等人的哲学思想角度去重新理解马克思。  《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的、本次会议的特邀代表日本学者柄谷行人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不仅是指对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这一“上下

3、关系”的颠倒,还指对“事前”和“事后”关系的颠倒,即马克思并没有将历史视为已经结束的东西(黑格尔),而是把它看作未来可以实现的某种东西(康德)。也就是说,这是从“事后”的立场向“事前”的立场的转变。正是这一颠倒使得我们从康德那里找到了与马克思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上,柄谷先生提出要以“交换方式”概念来扩宽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的理解。在最近被翻译出版的《世界史的构造》一书中他将交换方式分为四类:A.赠与的互酬;B.支配和保护;C.商品交换;D.超越前三者的、对A在更高层次上的复归。  与会学者针对柄谷先生的理论进行了评价和

4、讨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汪晖教授认为,柄谷先生针对以福山为代表的“历史终结论”,综合了雅克·德里达、佩里·安德森和亨廷顿等人的历史理论,以左翼思想为基础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应。柄谷先生著作的译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京华研究员认为,柄谷先生的目标是从康德的角度,重建一种道德形而上学式的共产主义。但是,这里的“共产主义”是一种运动,是一种整合性的理念,而不是仅仅在彼岸世界存在的实体或目标。  南开大学王南湜教授对柄谷先生的观点予以了积极的回应。他认为,柄谷先生试图透过康德来阅读马克思,同时透过马克思来阅读康德,这种互文式的

5、阅读构成了一种“跨越式的批判”。特别是这种“事前”与“事后”的区分策略对于超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中的黑格尔主义倾向具有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王南湜教授提出,康德与黑格尔的差异并不是在于一个是事先的,一个是事后的,而是康德哲学中所包含的那种居中性思维(事前与事后之间)。而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在坚持思维主体与“实在主体”相区别基础上的一种“事前”和“事后”的居中性策略,这种强调思维有限性的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有着根本区别,而与康德哲学颇为相似。  而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的观点与上述学者不同。吴晓明教授首

6、先批评了柄谷行人的马克思解释,认为首先,“事前”和“事后”视角的差异并不足以区别康德和黑格尔。一方面,“事前”的视角并非康德所独有,17、18世纪的理性主义者基本上都是“事前”的视角;另一方面,黑格尔之所以选择“事后”的视角,是因为黑格尔认为未来不是抽象的而是能从现实的历史的发展中实现的。其次,即便承认存在这种区分,也不足以构成让马克思的阐释回到康德的理由。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康德和费希特那里生发出来的主要是主观性,而从黑格尔那里生发出来的主要是现实性、具体性、社会性和总体性,如果非要说哪一个更接近马克思,那无疑是

7、黑格尔。对吴晓明教授的观点,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韩立新教授表示了明确的赞同。  此外,部分学者提出从后康德哲学的角度解读马克思的思想。南开大学哲学院阎盂伟教授认为,“感性世界”这一概念是从康德哲学到费希特哲学、再发展到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线索之一。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阐述了“感性世界”即由人类的表象、经验所构成的世界与自在之物的区别,并由此确认人类理性的界限;费希特从纯粹自我的“本原行动”出发,在能动的主体即自我的活动中把握“感性世界”;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康德与费希特的理论,以人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活动为依据,将“感

8、性世界”理解为由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对象化世界。  清华大学夏莹副教授认为,马克思哲学中社会历史视域是后康德哲学的一种表达方式。谢林从客体一主观性角度所形成的自然哲学是在同一性逻辑下克服旧有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一条新路,是马克思带有人类社会历史属性的自然观的;而费希特哲学中作为本原行动的“自我”带有的实践性和他物对“自我”限制的无限性,对马克思的自由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