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930657
大小:5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2
《阐述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现象的心理与疏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阐述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现象的心理与疏导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现象的心理与疏导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现象的心理与疏导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告状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是为了更好地向别人学习,其目的也是为了进步。 要鼓励这些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去关心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要鼓励他们从情感上去体验善良;鼓励他们友好、良性地竞争;鼓励他们与同学和谐地交往。学生“告状”的本意,可能仅仅是一种情感上的宣泄,或者是他引起别人注意的一种方式。我们应本着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如果把小学生比作含苞待
2、放的花蕾,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 丁,那么一位好的园丁绝不会让自己精心培育的花朵沾染坏习惯;如果把今天的小学生比作我们交给21世纪社会的一份答卷,那么它的失分之处也许不是他们才智不佳、知识贫乏或体质虚弱, 而是他们没有真正学会怎样做人。在本人从事低年级教育工作多年积累的经验中,发现学生们经常向教师打报告。要减少低年级学生的这种“告状”现象,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其心理活动变化规律,采取心理干预的策略,着重进行心理矫治与调控。 一、“告状”行为调查分析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影响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条件有两个:一是个体的生理发展条
3、件;二是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在客观环境变化方面,他们刚刚步入小学,刚刚离开父母的呵护,独立处理理由的能力还很差。由于个体心理和环境的转变,“告状”在低年级小学生中非常普遍。本人曾对100例“告状”事件作了调查,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变化,作了简单的分析。(见表1、表2) 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根据低年级小学生“告状”的行为动机、行为目的归结为三大类:妒忌性行为、报复性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现象的心理与疏导由优秀站.提供,助您写好论文.行为、表现性行为。 1.妒忌性行为 妒忌是面对他人的优越地位,在心中产生的不愉快情感,也是不甘心自
4、己落后于别人而烦恼的情感,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相应行为。妒忌心理产生的理由是多方面的,从内部理由来说,年龄较小、知识较少、认识水平较低是最主要的;从外部理由来说,家长和教师错误的教育观点以及教育策略也可能触发妒忌心理。 2.报复性行为 有些学生受到一点委屈或碰到一点很小的得失便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具有这种性格的学生,又极易受外界的暗示,特别是那些与自己有关的暗示,极容易引起心理内部冲突,为求心理平衡而做出“告状行为”。产生这种行为的动机,后天环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家庭成员的交往方式,对其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家庭中,如果父母心胸狭
5、窄,不肯吃一点亏,则其行为必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子女的性格;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如果有人不拘小节,随便使用、糟蹋别人的东西,也会从另一角度强化某些人的狭隘性格。产生报复性行为的另一个理由是敌对倾向,这些学生会因为同学向教师反映自己的一些错误,误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轻视自己、伤害自己,因此极为不满。造成这种心理缺陷的理由: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父母把“棒打出孝子”奉为教育孩子的信条,一贯打骂孩子;二是家长、教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理解学生的需要,不能正确对待他们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三是儿童特有的幼稚特点,使他们看
6、理由容易产生偏见,这类学生“告状”常常带有针对性,他们把目光常盯着自认为和自己有过节的同学,等待甚至引诱他们犯错误。在报告老师的过程中,他们甚至会无中生有,添油加醋。教师对他人的批评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快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3.表现性行为 大部分小学生“告状”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表现自己,动机是积极的。根据儿童心理变化特征可以把他们分为监督型、自傲型、模仿型、自卑型四大类。 二、处理“告状”事件的态度与策略 1.关注与倾听 关注是用目光、表情、身姿等非语言行为表达的对报告人的关切,是内心的自然流露。在学生向教师“告状”时,
7、不管他的动机是什么,应该让他把话说完,让他把自己的感情完整地表露出来。而教师这时候所要做的只是积极地倾听,切忌边倾听边评论,在 倾听的同时,把你的关注自然地表露给学生,进入他们的感情世界,与他们同喜、同怒、同激动。通过有目的的关注与倾听,教师要能敏锐地分析出理由的症结所在,要能正确理解报告人的情感或动机。 2.调查与分析 教师在处理理由时要让学生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时候的教师是学生的知音,要能和学生发生共鸣。再共同用探讨的态度来查明事情的真相,分析事情的对错,然后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去分析整件事情,与学生共同讨论这件事的处理策
8、略。让学生带着教师的指导性意见或者独立地去处理事情,尽量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3.表扬—矫治—鼓励 教师的态度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心理发展。对于这些心理有些小毛病的学生,更应该用一种和善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哪怕知道他的动机、行为不正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