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茅山“三怪”旅游的哲学趣谈

阐述茅山“三怪”旅游的哲学趣谈

ID:22930426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2

阐述茅山“三怪”旅游的哲学趣谈_第1页
阐述茅山“三怪”旅游的哲学趣谈_第2页
阐述茅山“三怪”旅游的哲学趣谈_第3页
阐述茅山“三怪”旅游的哲学趣谈_第4页
阐述茅山“三怪”旅游的哲学趣谈_第5页
资源描述:

《阐述茅山“三怪”旅游的哲学趣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阐述茅山“三怪”旅游的哲学趣谈茅山“三怪”旅游的哲学趣谈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茅山“三怪”旅游的哲学趣谈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茅山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为茅山增添了无限光辉。  在茅山丰富的旅游资源中,“三怪”现象颇为离奇,是茅山旅游的一个亮点,吸引了无数旅客。但从哲学的视野加以审视,一切又是那么自然,那么平常。    一“怪”——怪号,纪念碑下放鞭炮,纪念碑上吹军号    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建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总高36米,碑名为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亲笔所书。茅山,位于江苏南京东南约50公里处,自然景观独特秀丽,是

2、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为道教上清派发源地,素有“第八洞天,第一福地”之誉称。茅山,又是中国著名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当年陈毅元帅率领新四军东进抗日,运筹帷幄于茅山,挥戈驰骋在江南,为抗日救国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为茅山增添了无限光辉。  在茅山丰富的旅游资源中,“三怪”现象颇为离奇,是茅山旅游的一个亮点,吸引了无数旅客。但从哲学的视野加以审视,一切又是那么自然,那么平常。    一“怪”——怪号,纪念碑下放鞭炮,纪念碑上吹军号    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建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总高36米,碑名为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亲笔所书。1997年春节,当地

3、百姓在碑下放鞭炮时,发现此间传来“嘀嘀答答”嘹亮的军号声,出现“纪念碑下放鞭炮,纪念碑上吹军号”的奇特现象。这一奇特现象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关于这一奇特现象的成因,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鞭炮唤醒了历史的号角”。传说,在抗战期间,曾有7000名新四军官兵因与日军作战而在此殉难,其中就有一名小号手,“纪念碑下放鞭炮,纪念碑上吹军号”,正是小号手还魂。  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人的肉体消亡以后,其精神也随之消失。如我国南北朝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所言,“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即使抗战时期,茅

4、山真的牺牲了一个小号手,他也不可能“还魂”,吹响历史的号角。显然这种说法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  辩证唯物论认为,整个世界都处在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任何现象都能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因果联系。“纪念碑上吹军号”作为一种被引起的现象,即作为一种结果,显然是由其他现象(理由)所引起的。通过众多专家学者的考察论证,基本上达成共识:巨大的鞭炮声,传入纪念碑台阶下的下水道形成共振,共振的组合,就形成了“嘀嘀答答”嘹亮的军号声。这一现象也说明,“嘀嘀答答”的军号声作为一种偶然性也是必定性,即规律的

5、表现形式。通过专家的考察论证获取正确认识的过程,也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唯一。    二“怪”——怪巢,“蜂拥”而至    在二茅峰,有一座建于1997年,高33米,已被载入吉尼斯纪录的老子铜像,他右手执阴阳云纹扇,左手捋髯,仙风道骨,盘膝而坐。开光之日,有人突然在神像的右手中指下,发现了一只硕大的蜂窝,直径近1米,恰似老子手上戴的戒指,更像老子把仙丹洒向人间。于是善男信女便说这些黄蜂是太上老君派向人间的“使者”,也有人说这里是块福地,游人会像这黄蜂一样蜂拥而至。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世界上无所谓的神,黄蜂是太上老君派向人间的“使

6、者”的说法,作为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固然是错误的。那到底是什么导致“蜂拥”而至呢?  据分析,铜像坐北朝南,抬起的左手手指稍稍弯曲,仿佛支起了一把“保护伞”,既挡住了东南方向的烈日,又能遮风避雨,蜂巢自然就受到庇护,安然无恙了。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时,事物的具体联系又是有条件的。“蜂拥”而至作为一种现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和“铜像坐北朝南,抬起的左手手指稍稍弯曲……既挡住了东南方向的烈日,又能遮风避雨”这些客观条件相联系的。    三“怪”——怪坡,熄火汽车向上跑    在元福万宁宫旁的山道上,有道“

7、怪坡”,茅山“三怪”旅游的哲学趣谈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zbjy.提供,.车到此地司机熄火停车,汽车也照样自动向山上滑行20多米。于是,凡是乘车到此的人,必定使车熄火,屡试不爽,令人拍案叫绝。其理由是由于地形的衬托,这段看似上坡的坡道,实为下坡,车能向“上”滑行就不难理解了。  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有真相和假象之分,真相和假象都是现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看似上坡”为假象,而“下坡”才是真相,于是在万有引力这一本质的作用下,汽车“向上”滑行就不足为怪了。这启迪我们要善于分清真相和假象,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  (责编袁妮

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