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综合·消化系统疾病(生理+病理+内科+外科)

西医综合·消化系统疾病(生理+病理+内科+外科)

ID:22881933

大小:1.94 MB

页数:28页

时间:2018-11-01

西医综合·消化系统疾病(生理+病理+内科+外科)_第1页
西医综合·消化系统疾病(生理+病理+内科+外科)_第2页
西医综合·消化系统疾病(生理+病理+内科+外科)_第3页
西医综合·消化系统疾病(生理+病理+内科+外科)_第4页
西医综合·消化系统疾病(生理+病理+内科+外科)_第5页
资源描述:

《西医综合·消化系统疾病(生理+病理+内科+外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消化系统疾病第一章消化与吸收2828补充:1.正常人每日分泌消化液的总量约为:6-8L。2.消化道除口腔、咽、食管上段及肛门括约肌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外,其他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3.支配消化道的副交感神经主要为迷走神经和盆神经。4.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唾液腺分泌的特点是:含水量多,酶含量少。5.食管的蠕动波起源于咽上缩肌,若原发性蠕动波未能将食团推入胃中则食物对食管的扩张刺激可通过局部肌间神经丛及迷走-迷走反射发动继发性蠕动,将滞留食团推入胃内。6.胃酸本身不能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胃黏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可促进维生素B12的

2、吸收。7.胃容受性舒张的感受器位于:咽和食管。8.胃排空速度:等渗溶液比高渗溶液排空快;混合食物排空4-6小时。9.胆囊在消化间期可吸收胆汁中的Na+、K+、Cl-、HCO3-和水,但不能吸收胆汁中的有机物,如胆盐等,因此具有浓缩胆汁的功能。10.小肠本身对食物的消化是在小肠上皮细胞的纹状缘或上皮细胞内进行的,上皮细胞表面的消化酶在小肠消化中不起作用。11.小肠紧张性收缩的生理意义是:有利于吸收。12.促进小肠运动的激素有胃泌素、缩胆囊素、胃动素等;抑制小肠运动的激素有促胰液素、生长抑素、血管活性肠肽等。13.大肠的集团蠕动是一种快速、向

3、前推进距离很长的强烈蠕动,类似于小肠的蠕动冲,通常始于横结肠,可将大肠内一部分内容物推送到乙状结肠或直肠。这种蠕动每天发生3-4次,常在进餐后或胃内大量充盈时发生。大肠蠕动(不是集团蠕动)的意义在于将肠内容物向远端推进。14.排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脊髓腰骶段。15.小肠上部的S细胞主要分泌促胰液素,I细胞主要分泌缩胆囊素。16.能使糜蛋白酶原转变为糜蛋白酶的最重要物质是:胰蛋白酶。17.刺激小肠黏膜释放促胰液素的最强物质是胃酸;刺激小肠黏膜释28放缩胆囊素的最强物质是蛋白质消化产物。18.胆汁中的主要固体成分是胆盐,也是利胆作用的主要成分

4、。19.迷走神经兴奋刺激胆汁分泌的特点是:水和HCO3-含量都多。20.胃肠道共有的运动形式是蠕动;胃特有的是容受性舒张;小肠特有的是分节运动;大肠特有的是集团蠕动。21.胆汁中混合微胶粒主要由胆盐、胆固醇、磷脂和脂溶性Vit组成。22.蛋白质的吸收方式:继发性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入胞和出胞。23.壁细胞主要分布在胃体和胃底,慢性胃体萎缩性胃炎患者因壁细胞功能下降导致胃酸减少,同时对促胰液素分泌的作用减弱,使胰液、胆汁分泌减少;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影响不大。第二章消化系统疾病病理一、胃炎、消化性溃疡病与阑尾炎:二、病毒性肝炎:三、肝硬化:肝

5、硬化是以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导致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28肝细胞结节状再生为特征的慢性肝脏疾病,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导致肝脏体积缩小、质地变硬。四、消化系统肿瘤:补充:1.Menetrier病也称慢性肥厚性胃炎。2.虽然肝是最易发生脂肪变的器官,但病毒性肝炎极少发生脂肪变(丙肝可发生脂肪变)。3.“海舌头”是由于脐周浅静脉扩张引起。284.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肝性脑病。5.胃的“一点癌”:内镜活检确诊为癌,但手术标本连续切片未见癌。6.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最常见的坏死类型是溶解性坏死;慢性肝炎肝细胞最常见的坏死类型是碎片状坏死。7.直

6、肠癌的好发部位是:直肠壶腹部。8.能完全再生的肝细胞坏死类型是嗜酸性坏死和点状坏死。9.胃癌伴肝转移(血道转移)属于晚期胃癌征象;胃癌伴幽门下淋巴结转移是局部淋巴结转移,尚属于早期胃癌。10.早期肝癌是指单个癌结节直径≤3cm或两个相邻癌结节合计最大直径<3cm的原发性肝癌。第三章胃食管返流病与慢性胃炎补充:1.Barrett食管必须使用的治疗是: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PI)。2.我国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40%-70%左右,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患病率与该人群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是平行的,但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发展而来的慢性多灶

7、性胃炎的患病率并不一定与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正相关。人是唯一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口口或粪口传播。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几乎都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3.幽门螺杆菌在胃内的定植部位是:胃黏膜表面。4.胃黏膜可见红斑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表现。5.胃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少有自发清除,因此慢性胃炎常长期存在,但多数患者无症状。少部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可发展为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极少数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经长期演变可发展为胃癌。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约15%-20%会发生消化性溃疡。286.硝酸甘油、钙拮抗剂能加重胃食管返流症状。7.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8、相关的疾病有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第四章消化性溃疡补充:1.导致消化性溃疡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胃酸分泌增多。2.NSAID引起的溃疡近半数无症状;无症状性溃疡以老年人多见。3.消化性溃疡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