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医学对发热认识的差异

浅谈中西医学对发热认识的差异

ID:22763465

大小:5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31

浅谈中西医学对发热认识的差异_第1页
浅谈中西医学对发热认识的差异_第2页
浅谈中西医学对发热认识的差异_第3页
浅谈中西医学对发热认识的差异_第4页
浅谈中西医学对发热认识的差异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中西医学对发热认识的差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中西医学对发热认识的差异-->发热在临床各科均可见到,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在临床上不管是中医或西医对发热都很重视。但由于二者分属不同的医学体系,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方法有较大差异,以致在发热的涵义、分类、观察方法、处理原则、治疗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试作简要论述。1 涵义  浅谈中西医学对发热认识的差异-->发热在临床各科均可见到,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在临床上不管是中医或西医对发热都很重视。但由于二者分属不同的医学体系,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方法有较大差异,以致在发热的涵义、分类、观察方法、处理原则、治疗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试作简要论述。1 涵义中西医学虽然都使

2、用发热一词,但对发热涵义的认识不同。西医认为发热是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如果把临床表现分为症状和体征,倾向于把发热作为体征。中医的涵义则丰富的多。除了客观的体温升高以外还包括病人的主观感觉,倾向于把发热作为症状。患者体温在正常范围以内,仅自觉发热也属于发热的范畴,如某些五心烦热或潮热的患者即属这种情况。此外,发热不仅是全身症状,某些人自觉身体某个部位有发热之感,而体温并无升高,亦属中医的发热范畴。概而言之,中医重视主观感觉,而西医重视客观热度。当然这不是说中医完全不顾客观之热,西医完全不顾发热时的主观感觉,只是各有侧重。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中国古时无仪器客观显示体温,而西医现代仪器使用很方

3、便。显然这不是全部原因,甚至不是主要原因。本质上这源于二者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的差异。2 分类西医是根据体温的升高程度和变化规律对发热进行分类的。如低、中、高、超高热,稽留、弛张、间歇、回归、不规则热等。中医对发热进行分类则更趋多样化。如根据发热程度和特点,可分为壮热(大热)、低热、潮热、骨蒸热、烦热、五心热、往来寒热、身热不扬、假热等;根据病因病机分为外感发热、内伤发热。外感发热又分为风寒发热、风热发热、风湿发热及湿阻发热、秋燥发热、暑湿发热等;内伤发热又分为阳虚发热、阴虚发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气郁发热、血瘀发热、痰浊发热、宿食发热和五脏内火发热等。此外还有头面热、四肢热、胸腹热、腰背

4、热等局部发热。可见二者对发热分类的不同是源于对发热涵义的认识差异。某些发热疾病有相当独持的热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在这点上中西医有相同点。但西医的热型着眼于辨病,分型比较机械,对于较大一部分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指导意义不大。由于目前抗生素的普遍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一些疾病的热型不典型。特别是经抗生素、激素等治疗无效的不明原因发热其指导意义更小。而中医的热型则着眼于辨证,即辨病机,分型比较灵活,对于许多疾病的辨证治疗指导意义更大。当然中西医分属不同的医学体系,热型分类无高下之分,只是各有优缺点而已。3 伴随症状发热在大部分疾病中不是单独出现,常常伴随

5、其他症状,如恶寒、汗出、口渴、小便异常等。西医往往把发热当作一个相对独立的临床表现,对其与恶寒、汗出、口渴、小便等的关系远不如中医观察的仔细和重视。试分述如下:3•1 恶寒:恶寒中西医都有,发热时是否有恶寒中医最重视。西医也讲恶寒,但认为那只是体温上升阶段的表现,甚或认为恶寒略等于发热。恶寒的极端是寒战,西医也重视这种特殊表现,但认为这不过是体温快速升高的病理现象,而不深究恶寒背后的其它道理。相反中医特别重视发热和恶寒的关系,因为这是判断疾病阴阳、寒热属性的关键。是否恶寒常较单纯知道体温高低更能反应正邪斗争状态,也更便于施治。发热是否兼有恶寒是判断表证、里证的关键,其治疗原则、

6、方法和用药也完全不同。发热恶寒并见属表证,当发汗解表,方用麻黄汤、桂枝汤类解表;但热不寒属里证,当清里,方用白虎汤类。西医则不同,用不用解热药只以体温为标准,而不论是否恶寒。特别是使用物理降温疗法时,往往不太考虑病人的自我感觉。西医处理持续高热时使用冰袋降温法,常使病情复杂化,现在已很少用。降低体温方法的应用应把握好时机。一般物理降温的使用应在恶寒止、恶热始,汗欲出或已出时施用,否则就干扰了人体的正常反应,而不利于病愈。3•2 汗出:西医观察患者临床表现时,一般不太注重对是否出汗及汗出的情况的描述。在阐述发热的病理时也讲出汗,但只当作散热过程来认识。对发热患者的处理不太注重参考

7、汗出的情况,汗出常被认为是体温下降的征兆。相比较中医很注重对汗出情况的观察,特别是发热的患者。因为发热是否出汗及汗出的情况可帮助判断病位、病性,进而制定不同的治疗原则。如发热有表证里证之分,兼恶寒(恶风略同)属表,但热不寒属里。里证身热汗自出病在阳明,当清气分,方用白虎汤类。表证发热兼汗出为表虚,当用桂枝汤类;发热汗不出为表实,当用麻黄汤类。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汗出的情况是对正邪斗争状态的直接反映,可反映预后指导治疗。发热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