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ID:22731907

大小:62.23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31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_第1页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_第2页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_第3页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_第4页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内容提要」作者对软实力的理论特征进行了抽象概括,提出了其"非契约性交换"的特征以及国家间软实力的相对论关系,并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指出提升对"人"的认知程度在构筑国际形象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论证日本软实力主要来源于日本战后经济复兴,作者建议中国仍然需要积极推进企业"走出去"战略,同时强调了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制度化建设的战略在中国提升软实力中所发挥的作用。「关键词」软实力;非契约性交换;净依赖;替代依赖;软实力形成过程一、导言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进展,"相互依赖"下的国际机制构筑思维日臻成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2、以德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式的所谓的"软实力(softpower)"成为国际关系研究以及国际协调政策中的新焦点。虽然"软实力"这一概念频频见诸报刊,逐渐成为人们熟知的词语之一,但它本身所包含的理论性内涵并没被明确化。由此而产生的所谓的"提升软实力"往往陷入一个经验主义的误区。比如,软实力的倡导者约瑟夫。奈把"软实力"定义为"一个国家对另一国的价值观念产生憧憬、并以该国的先例为模式、企图达到该国的繁荣与开放水平"的"权力的第二个侧面奈又把其来源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拥有使其他国家感到魅力的文化资源;二是拥有使人向往的国家政治价值观;三是能获得尊敬的外交

3、政策。这种〃通过让他人做他人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获得预期结果的能力",无疑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获得预期目标的能力这种企图通过来源解释软实力的做法不免带有循环逻辑之嫌,更无法解释为什么日本在欧美的"魅力"比在亚洲的"魅力"大得多等现象。如果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亚洲人民的伤害是该现象的根源的话,就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作为拥有全人类共识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意义因此,从理论角度重新审视"软实力",考察其根本来源所在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笔者在第二部分中对软实力的基本特征进行讨论,提出"软实力"的不可交易性及其替代依赖的理论假设;在第三部分通过实证比

4、较,将理论假设实施量化证明;第四部分进行总结。四、结语和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对软实力的理论分析,提出了软实力所具有的"非契约性交换"特征,同时提出了软实力的相对论关系也就是说,一国所具有的软实力的净强度不仅决定于另一国对该国的净依赖程度,还决定于另一国是否拥有替代依赖的手段。正是基于这种特征,日本的软实力在欧洲地区远比在亚洲地区更具魅力,中国亦然。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提高对"人"的认知程度是构筑国际形象的一个重要侧面。对中国来说,尤其是现任领导人(政治家)更应该积极地发挥构筑中国国际形象的作用。而对日本来说,国内虽然以和平主义意识占据主流,但正是因为政治

5、家对历史问题的立场导致了其对亚洲国家软实力的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软实力的提升是在发现、认知、参入和共鸣等四个阶段中逐步形成的,国家之间也会经过接触、扩大交流达到相互信任和尊重。通过统计意义上的分析,我们还得知日本软实力主要来源于日本战后经济复兴,中国的软实力主要在改革开放和传统文化方面得到较强的认知程度。中国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随着"’四化’(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释放出了巨大的经济活力",同时开始了其从"黑猫"向"绿猫"的新一轮发展;另一方面,国际社ZZ会在应对中国崛起之中,逐渐调整了它们的中国

6、战略。在时代呼唤中国大战略"之中,中国必然需要对自己所拥有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有一个明确的思维。在此,本文着重对如何提升中国软实力略述如下:第一,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继续秉持外资引进政策。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软实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际交流。日本己经致力于扩大与各国之间的人际交流。根据曰本外务省的统计,XX年生活在中国的"长期滞在者"(日本外务省的统计范围是居住期间超过3个月但未取得所在国绿卡的在外人员)人数已经超过11万人,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会超过美国(有35万日本人常住)成为常住日本人数最多的国家。欧美国家常住中国的人数也同样急剧增加。一般来说,常住

7、外国人口与普通游客不同,从事商务或者学习的目的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使之成为他们的生命共同体。显然,没有海外投资便没有常住外国人□o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诸如"限制外资、重新审视对外开放政策"的论调近年来颇有市场。其理论依据在于"利用外资并没有使中国本土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相反外资压制了本土企业","跨国公司在中国只是从事单纯的组装活动"等。这种论调的错误在于从根本上混淆了"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正如笔者在本文中论述的那样,作为一国软实力所在的"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鲜明的"非契约性交换"特征,它取决于一国的基础研宄活动、企

8、业的技术开发活动,而不是外商投资设备中所体现的技术含量。也就是说,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