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修《唯识与中观》

共修《唯识与中观》

ID:22726963

大小:45.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31

共修《唯识与中观》_第1页
共修《唯识与中观》_第2页
共修《唯识与中观》_第3页
共修《唯识与中观》_第4页
共修《唯识与中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共修《唯识与中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我说不讲轮回,要注意,谭子的“化书”,庄子是讲“变化”。其实轮回就是变化,变化就是轮回,生命是精神与物理互相变化出来的。所以佛法为什么提倡真的慈悲?这个是九十九结使,这个心念里头习气,自己没有转过来。一生修持都没有希望的哦。所以真正的佛法要“慧”,唵,这个非常的重要。比如嗯,我再举例子,贪嗔痴慢疑,大家不要口头上听过哦,真正的修持,除了修定,把清净的一面定住!自己这些贪嗔痴慢疑所结的习气呀,统统要(用)一个定力挂在那里,把那些习气统统转化了,这个是定的修持。可是你定的修持,转过来,还没有用哦,还要见的修持,见解的见。所谓见解。  “见思惑”,我们要注意哦,思惑是什

2、么东西呢?贪嗔痴慢疑个性。我们这个个性的贪嗔痴慢疑等等。贪、嗔、痴、慢、疑根本烦恼,所造成的心里状况——就是这个人的个性。你看有些人天生的个性——瞋念。你看人嘛,有许多人长得蛮好,你等他没有事的时候,在旁边偷偷一看,他一脸呀仇恨相。对这个世间是怨恨,你要看人呀,没有事的时候。不留意的时候观察他。嗯,有许多人(师示瞋念表情)他这瞋念的习气,前生种性带来的。嗯,脸上的横肉都出来了。等于我们想一个人可恨的时候,越想越气,越气那个气相都变了。这力量大得很哦,所以学佛先要学慈悲相。我经常让你们打坐说,要笑啊,学个笑容啊。有些人勉强(师示笑相)这么咧一下(嘴),不到两秒钟(示

3、瞋相)一脸瞋相来了。注意哦,真的,是大问题哦。不是跟你说笑话,就是孟子一句话,“沉府中者,心无欢”,修道是首先要慈悲喜舍。这与心念有关的哦。这种贪嗔痴慢疑是“思惑”。“思惑”要什么时候,断掉呢!修所断的,要修道,四禅八定,行为上修,所谓修行修行,我修的中间断。你不修行,越来越严重,累积起来。见惑呢?思想观念问题了,所谓: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禁戒取见。认为一个人说得了道的,认为我这个是正道,其他看不起——见取见。禁戒取见——认为修道的人,一定要这个样子才修道,啊,你不剃了光头不行!或者你不穿长袍子不行!或者你不吃鸭蛋不对!或者说你点香不对,只能点蜡烛。比方了,

4、很多宗教修道的人,有各种的规定——这是禁戒取见。这是观念问题。这个禁戒取见这个见惑,结使打得很厉害哦。  所以贪嗔痴慢疑是五个根本烦恼,啊,这个思惑,心理根本是前生带来的习气,修所断的,要修,才能断。要修正自己心念。见惑呢?那不是修能够断的!啊,那要慧所断的,你见到慧了,自己晓得观念错误了,要智慧才能断。所以许多聪明有学问的人修道,老是在见惑上非常严重,最为严重的是外道哦,这真叫外道、这叫做魔道。你看有许多学佛说,乃至宗派的观念,密宗唵、禅宗唵、什么宗唵,这个见惑观念。还有,你看修道的人,我经常写给修道的朋友讲,我说你的一生啊,没有办法,做人是方方正正、行为是冰清

5、玉洁,没有话讲,做人,没话讲。以修道来讲,如果你有成功,充其量是个小乘之果。因为什么?这种人,洁身自好之士,洁身自好,一辈子行为干干净净的,一点污点不敢沾染,自己以洁身自好为标榜,差不多宗教徒学佛修道的人,实际上都是洁身自好之士,最高就这四个字,够得上成道吗?不会的!因为他没有办法形成功德。小乘阿罗汉都是洁身自好之士,冰清玉洁,所谓死水,没有办法。死水不藏龙。活不起来,真正的修道的行为,不但把见思惑,修所断掉,慧所断掉,断了清清净净,一念孤零零的,所以就是到达了,百丈禅师所讲的境界,“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这个境界小乘大乘都有的。百丈禅师笼统讲了这句偈:“灵光独耀

6、,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那个“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这是初步的境界,大小乘都有。小乘境界达到了,“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在这个生死之间。比如说,假设一个人洁身自好之士,你说了了生死没有?没有!到了中阴身要再受业报生死的时候呢?怎么样去投胎呢?我们上次报告的是,看到淫欲这个地方投胎,不一定哦。贪嗔痴慢疑都是磁性的哦,到中阴的时候,如果贪欲,贪财的欲念重了的时候,你来投胎之后,哦,哦,那个中阴看到这个地方都是钱,都是黄金,嗨,一亲近一拿,入胎了,当然入胎不一定变富翁哦,也许变个很穷的,一辈子赚到钱放在口袋里,不过口袋破掉

7、漏掉了,那是看你个人的业报了。所以中阴啊,第八阿赖耶识偈颂所讲的,“去后来先作主翁”。非常重要的一段。必须把九十八个结使,统统研究清楚了,才了解中阴,才了解投胎。今天我们把上次未讲完的,大概扼要地给大家报告。如果专讲这个问题,对于中阴怎么样投胎,说一念无明,原神,那十二因缘就不是普通讲教理那样讲法,这个神,就是这股力量怎么样被吸引,吸住了,会变成另外一个生命。这个神就是动,继续轮回。无明缘行,说行缘识,这个中间讲法,每一个都不同了。纯粹科学性的。希望青年同学们,研究这个佛学啊,不要专搞空洞的理论,要有实际修行的功夫,个性上的转变,气质的变化。要特别地注意。自己这个

8、气质,改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