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702827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31
《“教路”活于“文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路”活于“文路”【关键词】阅读教学教路文路阅读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由于师生阅历的不同,思想认识水平以及审美认知的差异,每个人对阅读文本都会有各自的感悟和体验,有自己的关注点、思考点和兴趣点。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路”,进行相机教学,而不能死抠“文路”,让“文路”主宰课堂。“文路”不同于“教路”。所谓“文路”,是指谋篇布局、结构全文的思路,而“教路”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创造性地加工、取舍内容,组
2、织实施教学的思路。教师在备课时,要准确地把握的“文路”。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时,也要理顺“文路”。但是,如果单纯地以“文路”定“教路”,就会使教学思维狭窄,课堂缺乏活力,给师生阅读戴上“紧箍咒”。因此,笔者主张“教路”活于“文路”。为了使自己的“教路”既符合教学规律,又与学生实际相适应,教师选择“教路”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目的性原则无论选择哪一条“教路”,都要受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制约。否则,不管你所选的“教路”是多么的新奇别致,都是有悖教学的。尤其是文选本教材,同一文体常布列在不同单元,而不同单元教学
3、要求各有所重。如小说,中学教材里,许多小说篇目安排在不同的记叙文单元里,有的是学习写人的方法;有的是学习叙事的方式;有的是学习环境描写的方法……其安排各有所指。二最优化原则“教路”是多样的,唯其灵活多样,教师在开辟“教路”时,就要深思慎取,力求最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路”的捷径作用。笔者认为,能切合学生实际,集中教授有效信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学思路,即最优之“教路”。三可控性原则选择“教路”时,应考虑自己能否驾驭它。否则,无论设想多么美好,一旦付之于实践,不能通达,那也是
4、徒劳。教师在构建、选择“教路”时,要因人、因时、因课而行,盲目照搬别人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曾听几个老师上《枣核》一文,他们所选的“教路”各不相同,但各有千秋,虽然“教路”不同,但由于他们都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教师、课文与学生间的互动良好,教学都取得了预期效果。日常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进行反思、总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是可以找到简洁有效的教路的。常见的教路选择可从如下视点切入:1.从文章的亮点切入选入中学教材里的文章,大多是特点突出,风格鲜明,亮点较多的名家名作。
5、教师在选择教路时,可在整体把握作品的基础上,择其亮点而行之:(1)从文章标题切入。有的文章题目新颖,引人入胜,教学中从解题切入,透过文章的“眼睛”,窥视全文的内容,往往效果较好。(2)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切入。有的文章开头悬疑迭生,有的文章结尾意味深长,这些亮点常常可以作为教师选择教路的切入点。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又有利于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3)从文章的文眼切入。所谓“文眼”是指文中或点明主旨、或概括内容、或凝聚情感的句子或词语。这类句子、词语往往起着统摄全文的作用。(4)从
6、文章的形象、意境切入。有的文章形象生动、意境优美,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分析形象特征、品味优美意境入手,进行与文本的对话,获得审美感知。2.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有的课文或意蕴深隐、或情节曲折、或语言精警、或人物形象丰满等,这些往往会成为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文本。如《核舟记》一文,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其上刻有诸多“人”、“物”、“字”等,而且神形毕肖、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学生一般对此非常好奇。教师可因趣设问,启思导读:请
7、问舟上有几人?他们是谁,是何模样?舟上还刻有哪些物件、文字,其形状、内容怎样?阅读时,请运用想象再造出这件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3.从质疑点切入“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学中,从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惑点入手,不但能快捷地找到矛盾的突破口,同时也可以避免机械化、模式化的教学套路。学生的质疑点往往是师生互动的盘活点,是教师选择教路的绝佳之选。如《桃花源记》讲述一个渔人意外地进入了桃花源,在里面吃喝玩乐之后出来,一路上“处处志之”,可是“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欣
8、然归往”也“未果”。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这么神秘?真有这样的地方吗?这样一连串的因文设疑,往往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深入课文答疑解惑,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选择阅读教学思路,还应讲究一些技巧。如切口要小。切口越小,方向性和目的性就越强,也就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难点;内容要提纲挈领,以点带面,辐射全篇,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法也要富于变化,要能做到因课、因人而异。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路”才会活而不乱、活而不散,活出新意、活出高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