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697351
大小:5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31
《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精神 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精神 /荆晓英 摘要:21世纪最重要的能力是创新,只有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新的思想,才能培养出符合21世纪要求的人才。 关键词:教育观念;创新精神;心理素质;问题情境 许多科学家,他们以光辉的成果提示了宇宙间事物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为人类创造了幸福,他们不愧为伟大的天才。那么决定他们成为天才的因素是什么呢?许多研究者认为,决定天才的不是智商,而是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我确实知道,我自己并没有特殊的天才。好奇、着迷
2、、顽强的耐力,加上自我批评,使我达到了我的思想境界。”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时代的崛起,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培养拥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人才已成为时代的需要,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所说的:“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来自学的人。”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的转变”的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除了白痴和特殊病患者外,其余所有的人都具有创造力,只不过一般人的创造力多属“潜创造力”,而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力是“显
3、创造力”罢了。学则须疑,疑则引思。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自身创造力受阻的原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内部因素方面,要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奋斗目标、坚定的信念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力。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愈高,他的才力就发展的愈快,对社会愈有益。”如果说创造力是由“潜”到“显”的发展过程,那么创造力的结构就应是一个不断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是德、识、才、学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中不断发展的过程,即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要使潜在的创造力转化为现实
4、的创造力,就要依赖于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只有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才能使其潜在的创造力得到有效的挖掘。 在外部因素方面,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设疑,创设激励的环境。激励是开发创造力的心理动力,是激励人们为实现事业目标而不断释放自己的创造能量的心理过程。处于最佳激励状态的人,其力量能源和创造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社会舆论是个人创造力的激发素,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使其成为一种“定俗”。激励和提倡学生去大胆“创意”,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直接影响其对个人的
5、生活理想和生活道路的选择,以及创造力的挖掘和发挥。对于整个社会也一样,只有能对创造力价值有正确评价的社会,才可能人才辈出,国家也才能繁荣富强。 二、开拓多种创造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灵感是人类思维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认识上的质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形式。灵感这种思维过程是短暂的、突发性的,灵感产生的前提必须依赖于长时间的艰苦思索和辛勤实践。人们常说“天才出于勤奋”,但勤奋未必都能成功,有些人平生刻苦勤奋,尽了百分之百的努力,可就是进不了成功的大门,究其原因主要是心理素质低下所致。 创造力是人的心理活
6、动在最高水平上实现的横向综合能力。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为把学生塑造成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应该加强其基本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顺利通向事业成功之路。笔者认为,就学生的能力而言,包括自我教育能力、控制调节能力、横向交流能力、临界学习能力、想象能力、灵感思维能力等等,其中多种创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比如,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设法从看起来无用的事物中找到有用的东西;培养其用特殊的思维方式对待事物间的联系,善于从一些不足为怪的事物现象中引发创造性思维;善于把已知事物同研究对象进行比较,搞清研究对象。总之,要培养其逆向思维、对立
7、思维、发散性思维等多种思维来激发创造的灵感,运用这种逆向的或矛盾的思维,从一些常出现的事物中发现新的联系,创造出新的理论。 三、转化教育观念,培养“创新人才” 前几年,社会上曾经有一种“高分低能”的说法,近年来,又有人提出“差生不差”的见解。这说明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化,人们对人才与分数有了新的看法。我们毫无理由仅仅从文化课分数的高低来预测学生将来能否成为人才,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特殊才能,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不应该仅仅把注意力放在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上。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经常会有
8、“奇思怪问”或思路新颖的解题法(或许不正确),但有的教师就会不耐烦地敷衍学生,甚至将这些学生误认为是“刺头”。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就有此等经历,其因为问了“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而被教师赶出教室。相反,那些循规蹈矩的学生常常受到教师的赞扬。德国心理学家海内尔特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今天的学校不仅忽视了对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